第165章(第2/2頁)

“兩個小的離嫁人還遠,將來家裏定是比現在好的,而慧姐兒又有她娘留下的嫁妝,三叔和三弟妹也會再準備一份。”

“所以芙姐兒及笄的時候,祖父就說一家子姐妹不好相差太遠,等她們孫輩成親,公中一人給一千兩的嫁妝。”

“買些田地、鋪子等做陪嫁,讓她們一輩子吃喝不愁。”她說完又高興地補充道:“當家的說我們這些年也攢下了些,再給她五百兩做嫁妝,聘禮也都給她帶回去。還有我這些年給她存起來的金銀首飾,得有二十多擡呢。”

“這麽多——”張舅母驚訝萬分,想了想她道:“那這就對了,雖然你們沒往外頭說但是如今誰不知道陳家是起來了,憑著女婿疼孩子的勁嫁妝不會少,那不就是娶了個金娃娃?”

“族長孫媳婦她侄子、縣裏窮秀才的次子、還有你們村東頭那賣豆腐的小兒子,這都是沖著芙姐兒嫁妝來的。”

“至於鎮上的孫地主家大兒子,哎呦你大哥去送羊的時候見過,長得是好看可聽他們家下人嘀咕說愛打人!”

“這不是把芙姐兒往火坑裏推嘛!”張舅母以手拭淚,“雖說親家公都沒應,但若往後都是這些歪瓜裂棗來提親,那可怎麽好?芙姐兒總是要嫁人的。”

“我可憐的芙姐兒——”小張氏聽得心如刀割,剛剛的高興勁全沒了。

這世間有的女子還沒及笄就有大堆的人上門求娶,而有的女子及笄了也無人問津,這都是命。

從她生不出兒子的時候她就害怕芙姐兒成為那無人問津的,所以早早的就教她織布,給她攢嫁妝。

後面她雖然生了兒子,慧姐兒有了倚靠,但是……

張舅母剛剛說的話無疑勾起了小張氏十幾年來的擔憂,一時間泣不成聲。

張舅母也跟著抹了幾把淚,拍著小張氏的背脊道:“好了,莫哭莫哭,不如聽娘的,將芙姐兒嫁回家裏。”

她感嘆,“有我在,沒人敢嫌棄她,哪怕她將來生不出兒子三小子還有那麽多兄弟呢。我和你爹做主給她過繼一個兒子,總不會讓她老了沒人奉養的。”

“娘——”小張氏眼淚汪汪,一時大為感動。

張舅母又道:“如今家裏托你小叔子的福,做了這養羊的營生,咱們的高山羊縣城裏好多人買呢,一只羊能賣二十兩銀。”

“家裏也建了新屋子,積攢了些銀錢。去年賣了養之後我們商議著在縣城開個鋪子,賣羊肉,芙姐兒嫁過來之後就讓她和三小子到縣城看鋪子,這樣你們娘倆也能時常見見。”

“這不失為一門好親事,你回頭和女婿仔細說說。若是親家同意了趁著這兩日我們就定下,我回去就找媒婆來下定。”

小張氏連連點頭,“等當家的回來我就和他說,當家的最疼芙姐兒了。”

……

“這門婚事不妥。”陳世文沉著臉搖頭。

“這,有何不妥啊?”張氏不解,“要是以往我定不會同意的,你舅舅家那邊窮得很芙姐兒嫁過去也是吃苦,可是如今他們不窮了啊。”

“你舅母也說了,到時候就讓他們小兩口到縣城看鋪子去。”

“這有什麽不妥?”

芙姐兒的婚事,來問的人少,而且都有這樣那樣的不是,所以當聽到大兒子和大兒媳婦的話後張氏的確心動了。

如今張家每年靠養羊能得近千兩,早就不是那一條褲子幾兄弟穿的窮窩窩了。之前是從來沒往這裏頭想過,如今一說開張氏就覺得未嘗不是一門好親事。

眼見著下一輩裏頭,老三這一房是不會和張家結親的,那老大這一房可以啊,誰知道三兒子竟然堅決反對。

四年過去蒼老了些許的老太爺和陳禮忠倒是明白了幾分,老太爺道:“世文呐,你說不妥可是因為當年佑哥兒的事?”

陳世文重重點頭,“祖父您說得不錯,之前我曾說娶媳婦要往遠處尋,這樣生出來的孩子會更康健、更聰慧明理。”

“我讓人留意著,這幾年咱們縣裏的親事的確是往外尋的多,也沒再聽說哪家生的孩兒不好,可見是管用的。”

“這嫁女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家裏的芙姐兒、宇哥兒還有將來的佑哥兒他們幾個,最好都不要和親戚結親。”

見長輩們有所松動,陳世文又強調道:“芙姐兒是我們陳家的曾長孫女,她的親事應該慎重。”

“祖父,孫兒已經做官,眼見著宇哥兒、康哥兒過幾年也要下場,瑾哥兒、瑜哥兒和佑哥兒正在讀書,咱們家已經是書香門第了。”

老太爺、陳禮忠一怔,隨即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