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第2/3頁)

陳世文答道:“一共有五個村子,一個村子一日約莫三百尾,縣城這邊人多,許是一兩百吧,怎麽了?”

一兩百對應縣城那是不高的,劉玉真放心了,這個數量一個月也就是一萬尾,不至於被擡起價來讓人買不起,也不至於滯銷,有利於持續發展。

……但事實證明她對科舉這能提升全族門楣的威力一無所知,在“吃稻田魚能讓讀書人變聰明,像陳舉人那樣去考狀元”的言論傳開之後,清源縣家家戶戶有那讀書人的都要買一兩條魚,周圍縣城消息靈通的大戶人家和商人們一窩蜂跑了來,就連府城都有人被驚動了,附近村裏原本要賣到明年去的稻田魚被搶購一空,一缸缸的被裝進水缸裏運走。

村民們數著銀子樂呵呵的,劉玉真看著淳樸的村民們送來的成堆的雞蛋、米糕等物發愣。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如今這會兒傳聞還沒在縣城裏徹底傳開,但坡下村裏有老有小的,加上陳世文出行在即所以兩人沒有再等,在縣城再待了兩日便啟程回去了,臨行前劉玉真招了段嬤嬤來問:“郭家的和李家的學得如何?”

“頗有幾分樣子了,”段嬤嬤答道:“這粉面啊也不用什麽巧宗,煮熟了撈起來就成,顧廚娘按照您的吩咐教了她們魚丸、燒魚頭、炸魚塊、熬魚湯等幾樣,兩個都勤快得很,就是做得還不算好,得多練練。”

劉玉真:“既然都學會了那就不用隨我們回去了,讓她們再在這裏待兩日,做得多也就練得熟了,再讓李家的學一學炸油條和燒餅,往後就讓她待在城門口那茶寮上,賣些油條、燒餅以及豆漿茶水等物。”

“我讓找的木匠可把兩個屋子都改好了?若是好了就挑個好日子張羅起來吧,我讓姑爺寫了幾個字,也送去讓人做成牌匾。”

段嬤嬤點頭應下。

說完了正事,劉玉真望著亭子外的風景問道:“嬤嬤,你這次去帶了李家母子出來,那些二嬸給的陪房們如何?”

“有些不安呢,”段嬤嬤老實答道:“您上次讓我去安撫了一番,他們便老老實實地在宅子裏,但是這回您從裏頭提了李家的和她兒子出來做活,給了這樣好的一門差事,可不得了,這兩日三天兩頭的托了人來說情,說是要給您請安。”

“據門房那邊回話說冷落了這麽些日子,劉府那頭也少來找了。”

劉玉真扯了扯帕子,有些不悅,“我之前只想著他們都是不忠的,只有遠遠的丟開了才好,眼不見心不煩,待過兩年等人都淡忘了我便尋個錯處找了人牙子來將他們都發賣了,如此千好萬好。”

“但是這兩日我住在了這裏,這個比那四進宅子還要小的地方,想到他們住了我的四進院子,坐著我的椅子、用了我的廚房、賞著我的花我的景,吃著我園子裏的出息,沒準還會像我一樣站在枝頭下感嘆今冬的梅花開得早,頓時心裏頭就有些不舒坦。”

“可得把他們都早早料理了,嬤嬤你可有什麽好主意?”

劉玉真嘟囔著,不經意地擡頭一看,竟發現段嬤嬤笑得欣慰又滿意。

嬤嬤這是……

她腦海中閃過一系列的場景,有婚前母親接過陪嫁單子後的不滿,有母親問她如何處置那些二房安排的人她答遠遠的丟開去過兩年再打發,還有母親從兩個嬤嬤中選中了有手段的段嬤嬤,婚後段嬤嬤好幾次地往那四進的宅子裏去,問她人選她棄了忠心的莊仆選了李家的……

她本就是極為聰明的人,腦海中靈光一閃,驚道:“嬤嬤,您這是早就有法子了?!”

“怎麽竟瞞著我?”

“我的好姑娘,”段嬤嬤欣慰地笑:“您可算是長大了。”

“您打小啊就是個尊老憐弱的性子,待身邊的人也是一片真心,像那春杏去年犯下那等大錯,依著太太的意思定是要打發回家的,您卻安排了她在院子裏養病,後來還給她指了一門好婚事。”

段嬤嬤感嘆:“老太太和二房安排下的釘子身契都在咱們手裏,打發的法子多了去了,但您卻只想著將她們遠遠安置了;再有周氏做下那等醜事,您念著姐妹情分也沒有對二姑娘袖手旁觀。”

“心善是好,可有的時候就得心狠,您這樣子太太瞧在眼裏,急在心裏呢,後來便想著還是要狠一狠心,教一教您這待懷有壞心的人得‘先下手為強’,這便暗地裏囑咐了我,如今姑娘您想早日處置了這些人,太太知道了定是要念佛了。”

劉玉真恍然大悟,感動的同時也有些啼笑皆非,她雖然在古代長大但前世畢竟在平穩的法治社會待了許多年,看一個人是“人”而不是依著他/她的身份分為“大人”、“某某”、“物件”、“玩意”等等。若是有人犯錯了也會提醒自己一人犯錯一人當,和她的父母親人以及子女都沒有關系,不要牽連無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