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第2/4頁)

後院住著大房一家,東廂已經熄了燈,幽暗無聲。西廂他們住的屋子裏燈火大亮,隱約能看到裏頭有人影走動,聲音倒是不曾聽聞。

他在院子裏停留了幾個呼吸的時間,然後來到了大變樣的廚房。

古人雲君子遠庖廚,但鄉下人家哪裏理會這許多,往年不管是在家裏還是書院,夜深人靜的時候陳世文肚子餓了也做過就著火光一邊看書一邊熬粥的事,所以他對廚房是不陌生的。

但這次進來卻有些陌生了。

鍋碗瓢盆都清洗幹凈擺放得整整齊齊,炤台擦拭得能看見人影,地上的茅草和秸稈也掃得幹幹凈凈。

墻角的爐灶裏撤去了柴火,余韻煨著一鍋奶白濃湯,鐵鍋上頭的木頭蓋子用得久了蓋不嚴實,底下水汽翻滾熟悉的香氣充滿了整間屋子,顯然他剛剛喝的那碗湯就是從這裏來的。

陳世文找了找,看到了那丫鬟所說的魚面,這面盤旋成了圈狀,應是卷在一起切了曬幹的,倒是比現揉的便宜,捏一捏也不會碎成渣,適合做幹糧。回到屋子裏瞧著她還沒睡,便忍不住問她是怎麽做的。

劉玉真說起這些笑容滿面,“夫君覺得可還成?我娘是北方人,愛吃面,一天三餐都不膩的,可我不愛那個味道,常吃可受不了。”

“所以小時候老想著往麥面裏加東西沖淡那個味,開始是加菜汁,後來是加雞蛋、雞肉、雞湯等。先前去莊子的時候,看著他們打上來的大魚鮮得很,就讓人剁碎做成了魚面,沒想到一嘗還真好吃。”

前世今生都是南方人的劉玉真吃不慣面食,這魚面雖然是用麥面做的,但吃起來更像米線的口感,她很喜歡。

陳世文心中一動,問道:“用的是什麽魚?可要看時辰?”

“不拘是什麽魚,不同的魚有不同的滋味,也不看季節時辰,有魚就能做。”劉玉真見他有些心動,又想起家裏大水缸裏常有的魚,便問:“夫君是覺得還成,要在家裏做一些?”

陳世文點頭,“唔,我看這是個很好的幹糧,魚家裏有的是,可以做些在去京的路上吃。出門在外埋鍋造飯多有不便,這魚面只需煮壺水便成,很是便宜。”

所以他就想帶一些到路上吃。

劉玉真明白了,這又不用她自己做不是什麽難事,“夫君你放心,定給你準備得足足的!”頓了頓,又道:“不過你是定下去京城的日子了嗎?準備何時啟程?”

“已經定下了,”陳世文點頭,“此去路途遙遠,有時會錯過驛站,幹糧就得多備些。此前封兄就是來與我商議此事的,他家中長輩回京任職了要去聆聽教誨,我們便約定了一起啟程,時間便定下在十月十五。”

十月十五。

如今是九月十八,那便只剩下一個多月了。

一個多月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兩人默契地不再提及離別的話題,轉而說起了別的事。

隨著離別的日子臨近,在劉玉真的關懷下,她和兩個孩子的感情越來越好了,眼見著旁邊屋子也布置妥當,她便和慧姐兒商量道:“你們的屋子也理出來了,這就搬來與父母親同住吧,這邊屋子大,衣裳被褥這些都是齊的,如何?”

“我要和康哥兒一起住!”慧姐兒認真地強調。

“為何?”劉玉真不解,“你是女娃娃,康哥兒是男娃娃,這般大了不應該一起住的。”

古代男女七歲不同席,哪怕是鄉下人家孩子大了也會盡量男女分開住,比如在劉家的時候她雖然有個哥哥,但兄妹倆從小就是分住兩間屋子的,所以這個時候她不能理解為什麽慧姐兒要堅持和弟弟一起住。

慧姐兒抿著嘴,再次強調,“我就要和康哥兒一起住!”

劉玉真看她這樣子,不再勉強便道:“也罷,我讓人在你房裏置兩張床,一左一右,中間以屏風相隔,你想他了隨時都可以去看,這樣可好?”

以屏風間隔勉強算得上是兩間屋子,這也是可以的畢竟她們還小,再長大一些卻是不成的。

慧姐兒抿著嘴,勉強同意。

劉玉真又道:“此外,只有你們兩個人住你爹和我也不放心,便想著讓梅香和菊香睡在你們屋,夜裏有什麽事也好伺候你們。至於石榴,就讓她去做旁的,屋子裏就讓梅香和菊香伺候。”

慧姐兒敏銳地察覺到了,黑黝黝的眼睛瞪大,急問道:“你要把石榴趕走嗎?!”

劉玉真一愣,她剛剛其實是隨口說的,沒帶什麽情緒,但慧姐兒的敏銳還是讓她吃了一驚,不由得坐直了身子,看著她認真解釋道:“慧姐兒,你要明白,石榴是侍候你們的丫鬟,但她顯然沒有做好。”

“這第一,那一日她讓康哥兒衣服都不穿就這麽跑出來了,幸虧是來尋我,若是跑出了家門,又或者是冬日裏受寒了,可怎麽了得?”也是從那天開始,她就想著要把這個丫鬟給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