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4章 要不,我自己上

沈隆回憶了下易中天的簡歷,他是47年生人,78年恢復高考的時候考上了武漢大學中文系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生專業,81年從武漢大學畢業,獲得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在他應該還在武漢大學教書,還沒去廈門大學來著。

現在他已經出了兩本書,可惜不是關於三國研究的,一本是《〈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另一本則是《藝術教育學》,都是正兒八經的學術研究專著,一直到十來年後登陸朝廷台開講“漢代風雲人物”,才成為紅人兼暢銷書作家。

按道理說一個人的性格三十多歲就應該定型了,他今年四十三四,應該沒問題吧?沈隆考慮了下,找到領導,把自己的顧慮說了說出,“……所以我覺得應該錄制一個節目,請幾位專家過來,在每一集放映結束的時候,給觀眾講課,告訴大家這一集到底發生了什麽。”

“從而減輕觀眾的觀看障礙,取得更好的收視效果,同時也是對觀眾進行一番歷史知識的普及,然後和真實的歷史進行對比,免得有人說《三國演義》並不是真實的歷史,我們拍攝這樣的影片容易誤導觀眾什麽的。”

“這是個好辦法,我看現在就要準備起來,免得時間太緊趕不及,畢竟制作節目也是需要時間的麽!”領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正好我也認識一些老教授、老專家,可以讓他們來台裏先錄兩集試試看。”

沈隆趕緊攔住,“領導,這有點不太合適!您的朋友那肯定是學識淵博的大家,但我們這回制作的是面對普通觀眾普及型的節目,和他們帶博士生可不一樣,他們講的東西能力差點的博士生說不定都跟不上,更何況普通老百姓?”

“到時候要是反饋不好,那不光台裏影響不好,那些老專家、老教授面子上恐怕也不好看啊!”明明是好事兒,可別弄巧成拙得罪人了。

“說得也是。”領導似乎想起了自己和那些老專家、老教授交流時候的別扭勁,“這些老專家的確有些曲高和寡了,我們要制作的節目應該是下裏巴人式的,而不是陽春白雪;照這麽來講的話,估計找一些年輕教師更合適一些。”

“那這事兒就交給你好了,我倒是不認識這方面的年輕人。”領導也琢磨過來了,這事兒也不適合去找那些老專家讓他們幫忙介紹啊,要不然人家到時候問他,我才是這方面的權威,你為什麽不請我,他該咋回答?

“那我就請幾位過來試試看吧!”沈隆應了下來,在京城找幾位,然後外地找幾位,易中天肯定是要請的,把他們集中到一起挨個講一講,看誰講得好。

“對了,還有一件事兒!汪姐最近不是弄了個《電視書場》節目麽?”汪文華在全面接手了《曲藝雜談》一段時間後,已經慢慢適應了,然後她發現了一個問題,《曲苑雜壇》的節目時間容量有限,還要兼顧各種不同的曲藝藝術,就算請評書大師來表演節目,也只能講一小段,沒頭沒尾觀眾聽不過癮。

於是她就重新策劃了一個專門講評書的節目《電視書場》,每期二十分鐘,每天一期,可以放開了講長篇,一個長篇講完才換下一位大師,這樣觀眾就能美滋滋聽個過癮了,許多大師都在這個節目演出過。

田連元講過《楊家將》、《水滸傳》、《隋唐演義》、《七俠五義》,劉蘭芳講過《朱元璋演義》、《嶽飛傳》,單田芳講過《封神演義》、《曾國藩》、《林則徐》等等。

沈隆這次打算借用這個平台來給《三國演義》預熱,“我想讓汪姐請袁闊成大師來講《三國演義》,我算了下時間,現在有些鏡頭還沒有拍攝完成,再加上剪輯和後期制作,等袁大師把《三國演義》的評書說完,咱們的電視劇剛好能跟上。”

“評書用來預熱,電視劇後面的小節目用於解惑,這樣觀眾就能容易接受了。”沈隆琢磨著這些套路用出來,再加上更精美的制作,這部《三國演義》的收視率肯定比原作要高。

“這都是小事兒,你自己和小汪商量就行了。”雖然嘴上這麽說,領導心裏還是很滿意的,沈隆要是真不通知他就去自己聯系汪文華,說不定他就不高興了,領導的心思可是很難捉摸的,幸虧沈隆的經驗足得很,完全可以輕松應付。

找到汪文華把這事兒一說,她馬上就同意了,“沒問題,我也挺想袁老師的,剛好田老師這部書也快說完了,等過兩天我就去遼寧請袁老師過來!”她可是跟隨袁大師學過藝,別人去可能請不來,她去一準兒沒問題。

於是提前預熱的事兒就算結束了,沈隆找人要了一些資料,自己篩選一番給各所學校的青年教師發過去邀請函,邀請他們來京城面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