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2章 金陵勛貴

其實歷朝歷代都有宗室的問題,比如漢代就因為宗室權力過大,鬧出過因為削藩而引起的七國之亂,諸藩王作亂被平定後大漢用推恩令逐漸瓦解了藩王的勢力;但宗室依舊擁有不俗的影響力,西漢滅亡之後宗室劉秀開創東漢,東漢末年又有宗室劉備開創蜀漢,為大漢延續了許多年的壽命。

等到西晉又有八王之亂,到了李唐宗室同樣引發了諸多問題,不過那時候宗室可沒有被當豬養,他們鬧出了亂子,但也湧現出一批不俗的人才。

到了宋朝,老趙家吸取了前代的教訓,開始限制宗室的權力,宗室們漸漸沒了實權;不過大宋宗室所遇到了的問題和大明又有區別。

在宋初,宗室可以居住外地,後來為了控制外地宗室,設立了南宗正司等機構,令這些關系較為疏遠的宗室集中居住於西京河南府和南京應天府等地,後來又集中南遷,便於控制。由於靖康之役給宗室近屬帶來的嚴重的損害,多數宗室被擄至北方,使太宗一系的子弟急劇減少,而太祖與廷美兩系的子孫由於多數居住在外而幸免於難。

北宋中前期世系綿延未遠,進行在經濟上對宗室待遇優厚,遂導致宗室人口的迅速膨脹。神宗時調整宗室政策,區分近屬和遠屬,造成宗室內部貧富分化,使人口增長趨於緩慢;直至北宋末的靖康之役,造成宗室人口增長率真的急劇下降乃至負增長。

因為給宗室的待遇不同,所以兩宋時期宗室的問題並不如大明這麽明顯;再加上靖康之難的破壞,導致兩宋末年,大宋宗室的數量也只有五萬多而已,比起大明可是少了許多;而且大宋宗室是集中居住管理,對百姓的影響沒有大宋那麽大。

大明的宗室問題則以靖康之難為分界線,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局勢,剛開始的時候朱元璋設立九大塞王為大明駐守邊陲。

秦王朱樉,建藩陜西西安府;晉王朱棡,建藩山西太原府;燕王朱棣,建藩北平府;代王朱桂,建藩山西大同府;肅王朱楧,建藩平涼府;遼王朱植,建藩廣寧府;慶王朱栴,建藩韋州;寧王朱權,建藩大寧衛;谷王朱橞,建藩上谷宣府;韓王朱松,建藩遼東開原。

這九大塞王負有拱衛中央,防守邊塞,抵禦蒙古入侵,開疆拓土之責,據要塞而守進行屯田生產;有軍事指揮權,麾下擁有數量不等的士兵,實力最強的朱棣擁兵十萬,寧王朱權也有甲兵八萬,其下的朵顏三衛更是驍勇善戰。

然而朱元璋尚在的時候還能壓住他們,讓這九大塞王不敢有異心,可惜太子朱標早死,皇太孫朱允炆又被文官給忽悠瘸了,在加上各大塞王的野心,很快大明就開始了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取代朱允炆成為大明新的皇帝。

朱棣原本就是藩王造反起家的,他繼位之後肯定不能再讓這些塞王領兵了,於是將寧王、遼王等實力派內遷,取消藩王的兵權,開始把他們當豬養;可是朱棣也沒有想到,大明的宗室竟然這麽能生,短短兩百余年吃朝廷俸祿的宗室就擴展到十多萬人。

而且大明也沒有實施大宋區分近屬和遠屬的政策,導致大明宗室漸漸成了朝廷沉重的負擔;大明收稅又不像滿清收的那麽狠,財政因此就支撐不住了,要是能像滿清那樣一年收上幾千萬兩銀子,這點宗室其實也不算啥了;大明宗室的數量再多,還能多得過吃鐵杆莊稼的八旗子弟不成?

此前大明的文官們也不是沒有想過要解決宗室的問題,可這問題實在是太敏感了,離間天家、苛待太祖高皇帝後裔的帽子誰也扛不住啊,於是這個問題就拖到了現在,被沈隆用開掛的手段給解決了。

這個問題最大的阻礙不就是太祖高皇帝麽?現在太祖高皇帝都嫌棄這些宗室不孝了,那他們還有什麽理由繼續白吃白喝?趕緊給我滾蛋吧!

於是這次祭拜太祖高皇帝的大典就這麽匆匆結束了,大典的前一半還好,太祖高皇帝看到傳國玉璽很是高興,降下吉兆以鼓勵子孫;可後一半就難看了,太祖高皇帝對這些不孝子孫很是不滿,吹落了他們的祭品。

禮部、太常寺和宗正府的官員細細查看祭品,最終統計出了祭品被吹落的宗室數量,赫然達到了現有宗室的九成以上,只有少部分宗室得以幸免。

有人核對這些宗室的具體情況,發現那些騷擾百姓、名聲較差的宗室無一旁落,幸免於難的則是一些名聲相對還可以的宗室,這一情況再次證明了太祖高皇帝的英明,以及這些宗室的確是罪有應得。

“這些人理當除爵啊,留著他們只能敗壞我大明皇室的名聲!”沈隆收到第一批宗室不法之事的證據後說道,這一建議自然得到了無數官員的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