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3章 北齋的新工作

與此同時,江南,北齋的院落當中,一群士子也在讀著這篇文章,“……治平至百余年,可謂久矣。然言其戶口,則視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視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視百年、百數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試以一家計之:高、曾之時,有屋十間,有田一頃,身一人,娶婦後不過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間,食田一頃,寬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計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婦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無傭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間,食田一頃,吾知其居僅僅足,食亦僅僅足也。”

“子又生孫,孫又娶婦,其間衰老者或有代謝,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間,食田一頃,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元焉,視高、曾時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時為一戶者,至曾、元時不分至十戶不止;其間有戶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勢亦足以相敵……”

“……更生居士這篇文章著實振聾發聵,我等昔日雖然在鄉裏也看到過這些,卻未能想透這層道理,只覺得多子多孫,就是多福,乃是好事,然則天下丁口日多,這田畝卻不見增長,多出來的這些丁口到底要靠什麽養活啊?”文章讀完之後,有士子搖頭晃腦評價道。

“水旱疾疫,即天地調劑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過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無閑田,民無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種民以居之,賦稅之繁重者,酌今昔而減之,禁其浮靡,抑其兼並,遇有水旱疾疫,則開倉廩,悉府庫以賑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調劑之法也。”有人開始復述這位更生先生的解決方案。

“不然不然,說起來容易,實際上浮糜兼並尤其是容易抑止的?”這篇文章給出的解決辦法是開辟土地、減稅、抑制兼並、禁止奢靡還有官府設立糧倉平易災害,但這些都是空泛之談而已,這些士子多是大戶人家出身,你讓他們反對兼並和奢華的生活,那豈不是與虎謀皮?所以自然會有人站出來反對。

“呵呵,就算是朝廷減了稅收,百姓恐怕也落不得好處。”有寒門出身的士子冷笑道,朝廷減稅了,縣裏的大戶、胥吏可不會如實相告,依舊會壓榨百姓,為自己謀取好處。

“北齋先生,這位更生居士到底是何方大才?為何我等從未聽過?”大家夥吵了半天也沒吵出個結果來,唯有詢問此次文會的主人北齋。

北齋自從南下以來,憑著自己東林遺孤的身份、姣好的容貌立刻得到了當地無數士子的追捧,然後北齋除了一手好丹青之外,還能時常拿出許多精妙絕倫的文章來,幾次之後,她這所院落就成了江南士子關注的焦點。

“這位更生居士卻是不肯顯露身份。”北齋其實也納悶呢,陛下到底從那兒找出來這麽多好文章?她卻是不知道,沈隆拿出來的這篇《治平》,乃是後人的作品。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清代乾隆年間的榜眼洪亮吉,他在《治平》和《生計》兩篇文章中全面系統地提出了人口增長應與生產增長相適應的思想,比馬爾薩斯提出《人口論》還要早幾年,故而在後世被稱為中國的馬爾薩斯。

有明一代雖然理學昌盛,但也不是沒有其他思潮誕生,王陽明的心學自然不用說;泰州學派的李贄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這明末三大思想家自不待言,能湧現出這麽多思想家,說明大明的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了理學的局限性,試圖用自己的方法來拓展儒學。

若是任由他們發展,未必不能闖出一條新路來,可惜建奴入關打斷了這一進程,讓堂堂華夏變得萬馬齊喑,無人再敢進行思想界的探索,大家夥兒只能尋章雕句,弄些金石考據之類的玩意兒聊以度日罷了。

沈隆知道,想要讓華夏重新領先於世界,光靠技術上進步是不夠的,還得繼續在思想上有所發展,所以他才讓北齋前往江南,復制東林黨的路子,在各種思潮蓬勃發展的江南對這些士子進行潛移默化,從而讓他們改變思想,然後再從下往上影響朝廷。

此前的那些文章還有這篇《治平》只是開始而已,然後不時丟幾篇王夫之、黃宗羲等人還沒寫出來的文章等時機合適的時候,直接丟出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用這個大炸彈來動搖理學的根基,為日後大明的發展指明道路。

“先前聽聞陛下讓鄭芝龍吸納流民前往大員的時候,在下還覺得是暴政,如今再看這篇文章,方知道陛下所思所慮果然深遠,如今的中原卻是養不活這麽多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