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4章 楊康

“……楊康請求您救救他,不要讓他死得那麽慘。”腦海中再次傳來了系統的聲音,這次的故事背景和任務沈隆倒是熟悉得很。

楊康啊,這個家夥雖然確實該死,但是想想也未必沒有值得同情的地方,和自己之前幫助過的林平之一樣,也算是個悲劇性的人物吧。

楊康最大的問題就是貪戀富貴、認賊作父,不僅不認自己的親生父親,而且還和完顏洪烈等人一起,試圖對付大宋,這些問題是絕對不可饒恕的,他的死也算是活該。

但是如果深究的話,問題也不能全放到他一個人身上,同樣是生活在異族的國度之中,為啥郭靖就沒有站在鐵木真一邊兒,而是回到大宋成了萬人敬仰的大俠,楊康卻成了反派呢?歸根結底都是從小受到教育不同的原因。

這都是因為郭靖有個好母親,也有一群好師傅,江南七怪的武功不如人,在道德方面的教育卻是比丘處機高到不知道哪兒去了,李萍更是遠超包惜弱甚多。

在蒙古大草原的時候,盡管沒讀過多少書,李萍卻時刻沒有忘記告訴郭靖,他是宋人,而江南七怪時刻不忘教授郭靖行俠仗義和一諾千金,用柯鎮惡的話來說,咱們可以武功不如人,但是在大節上卻萬萬不能有虧。

這些細節都潛移默化的影響了郭靖,本身就遺傳了父親俠義的基因,再經過七位師傅和娘親的教育,成就了大俠郭靖的品德,之後遇上的各路名師,無不欣賞其品格,同時也悉心教他武功,方才造就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郭靖。

而反觀楊康,完顏洪烈因為包惜弱的緣故溺愛他,同時在金人貴族眼裏,貪戀享受、欺壓弱小那是應該的,完全不會覺得有什麽不對,這養成了楊康的頑劣性格。

包惜弱的父親是私塾先生,生性柔弱連只雞都舍不得殺,和農婦李萍相比,她缺少獨自謀生的能力,在以為丈夫死了的情況下依附完顏洪烈可以說是不得已的事情,完顏洪烈的誤導讓她以為楊鐵心已經死了,或許是出於對孩子的愛護,她並沒有告訴楊康是漢人的事實。

你要說包惜弱是綠茶肯定有些過,但是要說她聖母那是一點兒問題也沒有,她要是和李萍一樣早早地告訴楊康的身世,那應該就不會發生日後的悲劇吧?

而楊康的師傅丘處機爭強好勝,滿腦子都是十八年後嘉興煙雨樓的那場比武,生怕告訴楊康的身世而導致比武失敗,讓自己丟了面子,所以也沒有說。

用丘處機的話來說就是,“貧道也曾試過他幾次口風,見他貪戀富貴,不是性情中人,是以始終不曾點被。幾次教誨他為人立身之道,這小子只油腔滑調地對我敷衍。若不是和七位有約,貧道哪有這耐心跟他窮耗?本待讓他與郭家小世兄較藝之後,不論誰勝誰敗,咱們雙方和好,然後對那小子說明他身世,接他母親出來,擇地隱居。”

全真教可是講究儒道釋三教合一,丘處機身為王重陽的開山弟子之一,難道不懂得教不嚴,師之惰的道理麽?那時候寫《三字經》的王應麟還差十幾年才出生,可這些道理卻是早就寫在儒家經典裏的。

徒弟性格不好你就教啊,放任不管這是當師傅的道理麽?要是從這個角度考慮,誰都可以埋怨楊康,唯獨丘處機沒有這個資格。

你要說楊康年紀大了性格已經定型沒辦法更改,那也不合適吧?楊過早年間不照樣性子拙劣,一度還和楊康一樣投靠了異族,不也被郭靖感化了麽?

還有裘千仞被一燈大師抓住的時候多大年紀了?一燈大師難道就放棄對他的教育了麽?臨死之前裘千仞終於幡然醒悟,和這兩位一比,丘處機也太不負責任了。

一個農婦和七個市井之徒將郭靖教成了大俠,應該讀過些書的包惜弱和肯定讀過很多書的丘處機卻沒有把楊康教好,難道金庸是在暗示讀書人果然靠不住麽?

或許是時代道德觀念的不同吧,沈隆記得自己以前在網上閑逛打發時間的時候看到一個類似的比喻,這個作者把楊康和《說嶽》裏的陸文龍相比。

陸文龍的故事很簡單,就是金兀術攻打宋朝時,邊關的一位總兵,即陸文龍的父親城陷自殺,兀術憐憫他忠義,厚葬了他,並認陸文龍為義子,陸文龍長大後武力不凡,連挑了嶽家軍兩位部將,後來嶽家軍的間諜告知身世,陸文龍想也未想,立即歸南,抵抗金朝侵略。

丘處機、楊鐵心他們可能也覺得,只要自己把身世給楊康一說,楊康就能和陸文龍一樣立馬翻臉,幫著他們去對付完顏洪烈。

但是人的思維模式那有這麽簡單,哦,之前十八年楊康啥也不知道,十八年間你們也什麽都不說,突然有一天告訴他你爹不是你爹,這個人才是你爹,你趕緊和你這個爹一起去幹死你以前那個爹,是個人都會懵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