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8章、九州(第2/3頁)

但防風氏真正一統百越諸部,最終卻是借助了那場大洪水,待治水成功後,他的威勢達到了頂點。這麽多年了,防風氏在百越之地說一不二、獨斷專行,做什麽全憑自己的喜好,今這樣一個人突然不在了,會引發一連串的混亂。

可是大禹來得太快了,消息剛剛傳回百越之地,大禹便率天下眾君渡過了大江。百越失其主,各方勢力現在還沒有反應過來,內亂尚未起,只能大體維持現狀,誰又敢不敬中華天子與天下眾君?

會不會有人趁機叛亂、不利於天子?這種擔心是有必要的,但設身處地地想一想,百越的哪一方勢力有這個膽子?莫說中華天子身邊有高人護衛、軍陣隨行,就算沒有護衛,誰又敢亂來?別說傷到天子,就算驚嚇了眾君,後果也是難以承受的。

大禹沿水路而來,在之江城外舍舟登岸,這個地方後來便被稱為“禹航”,後世因諧音又被稱為“余杭”。之江城城主率城廓官員出城迎拜,大禹率眾君進城時,民眾夾道跪拜歡呼,由此可見天子本人在百越民眾心目中的威望。

百越諸部皆曾受禹之恩德,另一方面,防風氏在丟掉性命之前,已失百越民心。這也許是倉頡當年“賣盆”鬧出的結果吧,但究其根源還在於防風氏本人,否則倉頡賣多少盆也沒用。

天子來了,之江城一帶的民眾尤其高興,很多當年與大禹有過交情的族老,也帶著各種吃的、用的前來拜見。

這裏最大的部族勢力是花越部,而花越部曾是防風氏最重要的盟友,但如今的花越部民眾又是最痛恨防風氏的。花越部的高層曾跟隨防風氏做了什麽事情、最終又是什麽下場,大家都是親眼所見。

大禹在之江城中接見眾族老、安撫各地民眾,並叮囑官員安心處理好地方事務,隨即又下了一道命令,召百越各部族首領前往南鎮之山參加朝會。

南鎮之山在何處?其實本不在任何一處,百越原先有這座山也沒有這座山,它就是天子大禹率眾君繼續南巡,最終停留紮下行宮大營之地。那裏有一座山,風光秀美,和在塗山一樣,大禹選擇在那裏會盟,便稱之為南鎮之山。

這座山,其實是附近幾個部族的老人山。各村寨中的老人六十之後,便會被送到山中自生自滅。所謂六十,往往是虛指,大抵是年高體弱喪失了勞動能力。百越各部族並非都有這個習俗,有此習俗的村寨也並非所有的老人都會被送上山,但有不少部族仍會這麽做、如今仍有很多這樣的事情發生。

虎娃當年來百越時,就曾質問並勸說過防風氏要禁此習俗,防風氏卻呵斥他別管閑事。而大禹來百越比虎娃更早,且走遍了各部,當然很清楚情況。當時的首要任務是治水,也不可能一次將所有的問題都解決,而如今他又來了。

大禹最後紮營設行宮之處,就是百越之地規模最大的一座老人山。不是說這座山最大,而是附近有此風俗的部族最多,被送到山中自生自滅的老人也最多。

大禹在此召百越諸部首領來朝見,首先趕到的當然是附近各部族的首領。大禹讓各部族村寨將山中的老人們都接回去,子孫不僅要好生贍養,而且要待之恭敬。天子就是在此地下令,禁絕此等風俗,再有如此做者、將下獄受刑。

推行教化於百越,並使中華禮法統一,當然不僅止禁絕老人山的習俗,這只是一個突破口,而且不能只有法令。子丘大人負責向陸續趕來的各部族首領宣講五教、五刑之典,先明事理,才能轉變時風。

待到百越諸部首領皆已趕至,在天下眾君的見證下,天子大禹則正式宣布防風氏已被斬殺,並又一次公告了他的十大罪狀,就是在塗山宣布的“其心險惡、其行禍亂、其言乖僻、其記無方、其順逆德,為伯君在位不義、待民不慈、交部不友、事上不恭、治風不孝!”

其他的都好理解,但什麽叫“其記無方”、“其順逆德”?“記”是記錄的意思,也就是考評其政績;也可稱之為“跡”,就是他的所作所為留下的口碑以及造成的後果。而“順”是指順應之意,意味著其人在信奉與迎合什麽?

防風氏死後,百越大部已名存實亡,大禹並沒有再強行將其捏合成一部,而是根據其實際情況一分為三,或者說一分為兩個半,又重新冊封了兩部一國,分別是花越部、吳江部與南閩國。

新受冊封的兩位伯君與一位國君也加入了眾君之列,此番朝會才真正得以圓滿。就在南鎮之山上,天子大禹又命伯益大人取出治水時就開始編定的考評功冊,當眾考論天下各部以及眾君的功過得失。

在治水時,大禹的助手伯益就有一個職責,便是記錄各部所領受的任務、完成的情況。治水成功後,又過了這麽多年,記錄上又添了很多新的東西,該總結各部的功過了。大禹完成眾君朝會的南鎮之山,後來被稱為“計功山”或“會計山”,後世又被稱為“會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