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1章、炎黃子孫(第2/3頁)

天子的統治中心在中原一帶,由於大洪水的分隔,對南方大江流域的控制力是越來越弱。經歷多年災難,民眾心中的怨意當然也是越積越多,很多人不服天子之治,甚至認為大洪水是天子失德所導致,這種情況在南方的炎帝舊部中最為嚴重。

重華當政前後,幹脆利索地粉碎了歡兜與三苗這兩個對朝政影響極大的勢力,鞏固了在中原之地的統治,但對南方各部的形勢掌控也感到力不從心。非是重華無能,而是時運如此,國力的衰退催生和暴露出另外的很多問題,只要水患一日不去,就很難根本解決,甚至會日漸加劇。

而重華想做的,就是力挽狂瀾之天子。他成為天子後極力保全帝堯的一世賢名美譽,何嘗不也是表露了自己內心中的追求,他要成就超越帝堯的賢德功業。

所以他任命伯禹為治水之臣,首先就要解決南方大江流域的問題。否則先治理大河流域,卻放任大江流域的形勢糜爛,會催生炎帝舊部的更多不滿,甚至會導致中華分裂。假如真是那樣,重華不僅不能留下萬世賢名,亦有悖他這一生所求。

中華各部的問題,不僅有炎黃融合的大趨勢有所反復,聯盟有被洪水撕裂的危機;在各個部族的內部,同樣也有上層貴族與底層民眾之間越來越尖銳的沖突。如果各部君首得不到所屬部眾的擁戴,對於天子而言也是很危險的局面。

承受苦難者,絕大部分都是各部底層民眾,他們將心中的怨氣也指向了部族高層。以君首為代表的各部高層可能確實做得不夠好,但在如今的形勢下,很多事情的確也很無奈。伯羿在隴西平原遭遇刺殺,就同時反應了這兩種沖突演變的趨勢。

有三十多個大大小小的部族都卷入到刺殺伯羿的事件中,這是在破壞帝堯挽回局面的企圖,使中華各部之間的分化趨勢進一步擴大。

伯羿在各部君首眼中是一柄懸於頭上的利刃,可是在各部普通民眾眼中,伯羿卻是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甚至是拯救他們的恩人。

就拿原九黎五大部來說,各部君首都有點怕伯羿,但其部眾大多都是尊崇伯羿的。就算有君首參與了刺殺伯羿之事,恐怕也不敢讓自己的部眾知道。而另一方面,五位君首都是尊崇天子重華的,但部眾的心思就未必了。

重華要想成就一世賢德功業,就必須化解這場危機,收服各部之民心、完成對炎黃舊部的徹底融合。欲立力挽狂瀾之功,須有力挽狂瀾之人,如今最適合的人也只有伯禹。而伯禹又何嘗不清楚形勢,他要治理大江流域的水患,就必須得到炎帝舊部的一致配合。

伯禹如今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說服大江下遊各炎帝舊部,讓他們再度遷徙。可是各部民眾中已有一種聲音,天子任伯禹為治水之臣,而伯禹提出那樣的治水之策,就是要不利於各炎帝舊部,他們不願意主動配合天子之命。

各部君首表面上領命,與部民萬眾真正願意從命,實際執行的效果可是天差地別。伯禹將給大江下遊帶來的,是一場更大的洪水。

遷移是民眾自己的事情,若是君首領命之後,很多部眾卻沒有撤出危險地帶,一旦造成了慘重的傷亡,承擔責任的可不僅是伯禹,各炎帝舊部甚至有可能聯合起來反叛。在如今的形勢下,伯禹僅憑中華治水之臣的身份,或可命令各部君首,卻無法真正號召各部萬民。

萬般無奈之時,伯禹想起了一件事。盧張大人曾在巴國的朝堂上見瑤姬出示過一件東西,就是當初炎帝號令各部的信物。又在虎娃的指點下,伯禹來到炎帝仙宮求取炎帝令,而瑤姬則讓他自己登上神民丘。

待伯禹說明來意,瑤姬微微一皺眉頭道:“如今已不是炎帝當朝,你拿著炎帝令,企圖去號令炎帝舊部,所行與當年姜尤又有何區別?”

姜尤就是蚩尤,當年蚩尤並沒有得到炎帝令,但他率領自己的部族反叛黃帝軒轅,並一度自立為炎帝。如今伯禹身為黃帝之臣,卻拿著炎帝的信物去號令炎帝的舊部,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事情,分明有謀逆之嫌!

伯禹解釋道:“非是號令,而是招撫。如今大江兩岸有流言,說中華天子命禹治水,將不利於炎帝舊部,更有人托炎帝舊部之名,企圖鼓動民眾抗命。我持此令在手,不為號令各部君首,只為招撫各地民眾、肯聽我解釋治水之策,使流言不攻自破。”

瑤姬看著他,意味深長道:“伯禹大人倒是真有膽色。”

伯禹坦然答道:“炎黃皆為少典之子,應相扶而處不分彼此,黃帝之臣持炎帝令招撫民心,與各部共商治水之策,有何不可?”

瑤姬神色很復雜地點頭道:“伯禹大人若能成功,此令再無所用,就不必還給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