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1章、金玉滿堂(下)(第2/2頁)

這三城既然地勢險要,相對也物產貧瘠,無法長期供養一支大軍。現在相室國中忠於相窮的頑固勢力都跑到那裏去了,假如一味猛攻,也會遭遇對方團結一致的抵抗,不如就將他們暫時晾幾年、且切斷其與外界的聯系。

這三座城廓土地貧瘠、物產不豐,又斷絕了與外界的商貿交流,時間一久實力必然衰竭,各股勢力之間也會產生矛盾摩擦。所以困而不攻,不僅能夠削弱其鬥志,也能令其日久而怠之,既無力也無意繼續與巴室國相抗。

另一方面,輿軒雖能夠托地勢堅守這三座城廓,但敗軍之師卻根本沒有辦法沖出來反攻、他的四面都被巴室國的占領區包圍了,已經對大軍後方構成不了威脅。巴室國大軍自可騰出手來去攻打鄭室國,沒必要在此糾纏消耗。

所以赤望丘使者齊星衡一來到巴都城,少務便點頭答應了停戰和談的要求,既順水推舟給足了赤望丘的面子,也正好符合自己下一步的戰略構想。

輿軒願不願意讓宮羊受少務之封稱相君,這件事不著急,反正在赤望丘的勸阻下,兩國已停戰,可以不緊不慢地談。北刀氏得到少務的命令,除了留下必要的兵力封鎖這三座城廓,大軍主力已經調到了相室國的西南境、西界山北麓。

……

開戰之前,各國到底分別有多少兵力?巴室、相室、鄭室三國,情況相差不大,平時的常備軍陣數量差不多。但三國都下達戰事總動員令後,就出現差異了。少務擴征了五倍之兵,相窮擴征了三倍之兵,鄭股擴征了兩倍之兵。

打個比方,如果這三國原先都各有一支軍陣,那麽在下達總動員令之後、到相窮與少務開戰之時,巴室國便有了六支軍陣、相室國有了四支軍陣、鄭室國有了三支軍陣。

各國當然不是想征多少兵就能征多少兵,也不是所擴征的軍陣越多越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涉及到很多因素,包括戰事的準備是否充分、兵甲器械與軍糧儲備是否充足、執行政令的效率有多高、地方官員實施能力怎樣。

而且像這樣的舉國總動員,只能是臨時的,不可長期持續,否則必將動搖國本。國戰是一場巨大的消耗,僅是將各地的青壯勞力調至軍營脫離生產,便會對民生產生嚴重的影響。各國下達戰事總動員令基本都在夏秋之交,當時正值農忙收割之際,各城廓一時都很難抽調出大批青壯。

但巴室國各城廓堅決執行了少務的命令,留守的婦孺都下地收谷了,而那些沒有調到前線的各城廓的守備軍陣,平日操練之余,亦在城主的指揮下幫助民眾收麥。等到了秋收之後的歇冬時期,這才緩了一口氣。

鄭股事先也沒想到,巴室國竟然有這樣的動員效率,這些年不聲不響做了這麽充足的作戰準備,顯然都是後廩留給少務的家底。鄭室國的動員效率和戰事準備皆趕不上巴室國,連相室國都比不上,這也是鄭股當初不敢單獨開戰的原因。

少務應赤望丘的要求,與相室國停戰和談之際,已經到了春耕之時了。少務下了一個命令,除了前線大軍與守衛邊境各處邊關軍陣的不能動,去年新擴募的那些後備軍陣解散一半,讓那些壯勞力回家耕作。

也就是說少務去年擴征的五倍之兵,現在還剩下兩倍半。若按剛才那個比方,巴室國相當於還有三支半的軍陣。

少務必須要保證,有足夠的壯勞力留在後方投入生產勞作、以支持前線大軍所需,開春時裁撤一部分後備軍陣,也是不得不為之。他打入相室國後解散那些未曾抵抗的守備軍陣,讓那些軍士各自歸家,也是這個原因。

但是另一方面,相室國的威脅已解除,少務還收編了大批戰俘,尤其是其最精銳的大軍主力。相當於相室國原先的四支軍陣中,他得到了一支半,加上巴室國原有的三支半,總計是五支軍陣,足以對付鄭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