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章、禮為理之紋(上)(第2/2頁)

中年人好像越喝越興奮,與虎娃越說話越多,談的就是虎娃所精通的國中各種禮法,說著說著,他突然扭頭問道:“宮嫄,你可知‘禮’從何來?”

宮嫄恭恭敬敬地答道:“是歷代先君與國中賢人所制定,國君之權受神所賜,率萬民守禮法以敬上天。”

中年人又追問道:“歷代先君定立禮法,所據又是什麽呢?”

這個問題就不太好答了,宮嫄很乖巧地說道:“正想聆聽先生教誨。”

中年人一邊喝酒一邊答道:“你只知國中有禮法,卻不知定禮法以何據,更不清楚為何要有禮法?先人古時亦是蠻荒野民出身,開靈智、立教化、建城廓,置禮法而定國中之序,方有如今之人間氣象。今之禮法與古之禮法亦有不同,有歷代增刪修補,為治世之用,亦教人自處與相處。你雖知禮法,卻自認為若能逃脫罪責便可不守,便是忘了禮法之根本。禮法並非只為你而立,也非只為你而破,如果定而不行,則國如虛設、君如虛懸。”

看中年人說話,喝了酒開口有點滔滔不絕的意思,虎娃紅著臉插話道:“先生,您說了半天,還沒有說什麽是禮法之據呢!”

中年人又看著虎娃道:“禮法之據,便是萬事萬物之理,依眾人所願而定、以治世之效而定。世事流變,歷代禮法亦不同,但所據皆以此。先有世上之理,後有國中禮法。若禮法不符於理,則當變,否則君與民皆危;若禮法害民,則當廢,否則民變君廢。”

虎娃晃了晃腦袋道:“先生,我聽著有點發暈。”

不僅是虎娃發暈,旁邊的人都暈了。在這個年代,巴原上尚無成體系的文字,假如只用語言去描述,很多事物細微的差別若想闡發清楚,對人們來說則是極其深奧復雜的思辨過程,必須要有極佳的悟性,並精思不輟。

中年人方才所說的“禮”與“理”,在巴原各國所使用的語言中是同音,絕大部分世人就把它當成一種意思。在有些場合的語言運用上,語境可能會出現微妙的差別,但也很難解釋清楚。中年人聽虎娃這麽說,繼續開口時聲音中便帶上了神念,有著超越語言的復雜含義。

他所說的“理”是指萬事萬物的因由、本質、事物發生的規律、過程以及結果,這是個抽象的概念。假如運用到世人世事中,那便是對真相的判斷、諸事的因由。掌管國中訴訟刑罰的主官叫做理正,因為他便是負責這樣講理之人,也是執行國中禮法者。

而他所說的“禮”,在當時的世人看來,可不僅僅是禮貌和禮數的概念,這只是人們交往的態度問題,而是社會生活中所遵循的一整套規則與制度,包括各種典章儀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敬神的祭禮,它是國中禮法的基礎、也代表著禮法的威嚴。

中年人說得興奮了,放下穿著烤肉的樹枝,伸左手不知從何處淩空攝來一塊石頭,右手一揮,石頭便從中間如刀削般整齊地剖開,又向虎娃與宮嫄解釋道:“禮從理中來,禮為理之文。”

神念中打了一個比喻,把石頭剖開可以看見質地與紋理,象征著萬事萬物的因由和本質,這就是“理”。那麽人們從石頭表面看見的各種紋路和裂痕,從而能夠猜測與判斷其內部的紋理,這便是世人所制定的“禮”。

所謂文,在當時指的當然不是文章或文字,而就是人們所看見的紋理或紋路。紋與文也是同一個音、同一個意思,而這位中年人卻給出了不同的微妙解釋。

這種很復雜的思辨過程與微妙的表述差異,僅憑語言是很難說清的,恐怕也只有用神念傳授才行。虎娃皺起眉頭若有所思,而其他人則是一臉困惑之色。遠處樹林中聽見他們這番談話的軍士們,更是不明白中年人在說什麽。

虎娃仰脖幹了滿滿一竹筒的酒,伸手抹了抹嘴道:“先生妙論,我雖勉強能懂,可是您又如何對他人解釋明白?”

中年人面帶醉意瞅了一眼盤瓠道:“禽獸之屬,尚能開啟靈智;世上萬民,亦須民智更開,走出蠻荒建立城廓國度,遠非止境。既然有此問,就得想個法子,將來讓世人皆有可能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