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道士天生愛玩火

大齊科舉考試采用糊名制。

這種制度最早出現在唐朝,但直到大齊才真正確立為必須的措施之一。

據說推行糊名制和太祖皇帝有關,當時他還說什麽“考生籍貫名字必須寫在分割線外”,因此朝廷特意印制了一批有分割線的稿紙。這種特殊稿紙,後來也就成了考試專用紙,不僅省試、殿試用,州試也用。

當時許多文官並不贊成糊名制。

道理很簡單,朝廷取士,不僅要看才學,品行也是重要的參考因素。固然只要有條件,每個人都有讀書的權力,可學問好不代表就一定可以做官。如果一個人風評不好,才華越高,對百姓傷害也越大。

因此,大齊之前,朝廷科舉,也要考察舉子的品德。凡品行不好的,不阻止他參加科舉,但也有權不取他。

結果糊名制一出,閱卷考官只能靠文章策論取士,根本不知道好文章出自何人之手,品行又好不好。

太祖皇帝卻堅持認為,糊名制才能保證公平。

道理大家都懂,前朝取士,經常出現才學寥寥,因為會鉆營而被主考官看重,從而中第的情況。而且這也導致請托、投獻成風,站在皇帝的角度,確實弊大於利。

但是,糊名制就一定能阻止作弊嗎?

顯然不是。就像沈半城說的,只要有心作弊,在卷面上做約定的標記,或者在文章中用一些特定文字,都能輕松突破糊名制的限制。

不過正如秦行之分析得那樣,大齊讀書人還沒到為做官不擇手段的地步,因此這種情況很少出現。

至少,朝中大佬還不屑於為後輩徇私。

例如楊旭身為禮部尚書,他的長子,也就是楊采薇的父親,就一直沒入仕。這固然有考慮到大兒子性格不太適合做官的因素,但楊旭嚴於律己,不想被百姓背後指摘,也是重要原因。

如果大家都不要臉了,即使太祖皇帝拿出“謄錄制”,恐怕也無濟於事。

據說太祖皇帝當時還問了個問題:“大齊州府劃分基本延續前朝,朕想問問大家,你們覺得,咱搞這個科舉制度,要不要分州府取士?比如杭州府作為京城,取士的條件稍微寬松一點。”

文臣們斷然否決:“都是讀書人,怎能區別對待?”

太祖皇帝十分欣慰:“一視同仁,好!”

小道士夢中世界的歷史上,倒是有過分南北取士的舉措,但這對大齊來說意義不大。因為大齊沒經歷過大規模外族入侵,南北學問差距並不大,甚至北方還略高於南方。

朝廷取士意義重大,文良純等人還不至於分不清輕重。利用這次科舉拖住小道士沒問題,卻不能讓他瞎胡鬧破壞了春闈大比的神聖莊嚴。

盡管只是個考官,可小道士折騰起來,職位高低根本約束不到他呐。

科舉向來由禮部負責,而禮部尚書楊旭,對小道士還是有幾分威懾力的。於是大家一商量,這次的主考官,楊老大人當仁不讓。

考試過程十分順利。

事實上大臣們對秦行之有誤會,他固然和孫蒙一樣喜歡折騰,但和孫蒙不分場合不同,除非有利益訴求,他並不願在朝廷大事上瞎胡鬧。孫蒙才是湊熱鬧不嫌事大,無論有沒好處,只要事情朝不正常方向發展,他就高興。

一群考官,在楊旭的主持下,開始閱卷。

秦行之從袖中取出符咒和火鐮。

旁邊的考官嚇了一跳,科舉閱卷,最忌諱的就是火,這裏可堆滿了卷子,一旦走水,後果不堪設想。

“恨天伯,你要做什麽?”考官低喝。

秦行之邊敲打火鐮邊說:“放心,貧道心中有數。”

都他麽開始點火了,你有個屁數!

考官顧不上看卷子,緊張的盯著秦行之的手。

楊旭本來就不放心愛出幺蛾子的小道士,一直暗中注意他呢。秦行之剛有異動,楊旭就發現了。

“聞道,閱卷房嚴禁煙火。”楊旭叫道。

秦行之哢嚓一聲點著火絨,點燃符咒往自己身上一扔:“貧道說了,我心裏有數。楊大人是怕貧道燒了卷子?怎麽可能呢,我和讀書人又沒仇。”

“那你方才……”

“看卷子看得困乏,抽根煙提提神。”

“大家剛開始看卷子,何來困乏一說?還有,抽根煙是什麽意思?”

“楊大人這話不對,咱一連監考了好幾天,吃住都在貢院,早就困乏了好不好?至於抽根煙,此乃道家術語,解釋起來很麻煩的。總之,我們道士天生愛玩火,煉丹、煉器都離不開火,用火提神,很科學嘛。”

楊旭狐疑的看著秦行之:“方才你點燃的,是一道符咒吧?”

他倒沒想過秦行之會幫人作弊,在他看來,小道士盡管文才極高,平日似乎和讀書人並沒有什麽交情。

秦行之笑道:“清心符唄,最能提神醒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