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神悟(第2/3頁)

第三頁寫的卻是:“大千世界,一分為二,心性外物,包納乾坤。”這也比較容易理解,說的是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可以包含在精神和物質兩大類之內。再下面一頁是:“心生萬物,萬物有心,心物互化,合而為道!修心為上,心外無理!”

葉昊天若有所思,覺得這種說法還是有些道理的,比如說要蓋房子,必須先有構思,然後才能準備材料開始建造,如果沒有藍圖,房子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建成的。再比如一個家庭,如果所有的物質條件都有了,獨獨缺乏愛心,沒有感情,怎麽能稱為一個家呢?

接下來第五頁上的內容才真正讓葉昊天覺得非常震驚,因為上面寫的分明是:“佛心為心,愛心為心,功德為心,思念為心,其心一也,神丹為物,魔力為物,一正一反,其理則同。佛心神丹,陰陽互根,一性一命,性命互化!道門布道,佛家講佛,魔教傳教,所為何也?千萬人之心可化為一人之神丹,如此修煉何愁神功不成?”

葉昊天的腦袋不覺“嗡”的一聲。這就是性命互化,性為心性,命為天命,同時也是指體內結成的神丹。佛心和神丹竟然可以互化,怪不得各大教派都爭著傳道,因為教眾越多,佛心才能越多,同時才有將佛心轉化為神丹的基礎。原來天下人開幫立派,每個人都想做教主,原來竟然有這層因素在裏面!

待得稍微平靜下來之後,他忽然醒悟這裏面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才能將佛心轉化為神丹,如果必須通過灌頂才能完成,那就未免太過局限了,理應還存在其他的轉化方式。

正是他迷惑不解的時候,無字書已經翻到第六頁,這一頁密密麻麻地寫了很多小字,大意如下:“丹心互化,非僅一途,灌頂小道,智者不為。互化之法,天界秘辛,至高至微,全憑自悟,余亦僅能略述一二,細節之處難以企及。”

余倡道家一脈認為‘道之為屋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竊兮冥兮其中有精。’只要能看到其中的‘物’和‘象’。自然能找到‘性命互化’的方法。關鍵之處在於‘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致虛極守靜篤’‘常無欲以觀其妙’‘常無欲以觀其徼’余傳弟子數百人,然略通此理者僅玉帝一人而已。

佛祖於菩提樹下頓悟得道,所悟者即為神丹佛心互化之法也。佛門一脈獨辟蹊徑,不修拳劍而能降龍伏虎,靜坐頌經而能溝通鬼神,其關鍵處只在‘識得本心’‘明心見性’‘不假外求’‘自悟成佛,修習方法主要是禪定與頓悟。佛門明白此理者略微多些,但不過三五人而已。” 看到這裏,葉昊天心裏怦怦直跳,波濤起伏,洶湧澎湃!

道家、佛家都有丹心互化之法,這大概就是兩派傳遍天下、地位崇高的主要原因了,然而儒家呢?儒家萬事具備,獨缺將儒功化為神丹的方法,以至於那麽多大儒都手無縛雞之力,這實在是儒家的悲哀,想想至今仍然被困在燕蕩山的幾位大儒就知道了,他們白手窮徑,在書本上和為老百姓安身立命方面下的工夫不比道士、和尚少,可是論起降龍伏虎的手底工夫來實在差的太遠。

此時無字書還是一頁頁的往後翻著,可是葉昊天已經心不在焉了,他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如何才能幫助儒家找到將儒功轉化為神丹的方法上,只要能找到那種夢寐以求的轉化之法,大儒們就能一下子脫胎換骨,而他也能將自身的功力驟然提高數倍。

霎時之間,葉昊天思緒萬千,腦海裏不斷浮現出儒家修行地無數經文和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

孔子雲:“君子尊德行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強調平常心即道。這種“道”是不是實現丹心互化的大道呢?

孟子倡導的盡心知性則是一種反省內心的認識和修煉方法。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這裏的“天”與丹心互化有關系嗎?

宋代有人曾經在修心工夫上提倡“神悟”,如王信伯就說:“到恍然神悟處,不是智力求底。”如此神悟,悟出的究竟是什麽呢?

周敦頤則提出“主靜”說,認為“無欲故靜”,然而平靜之下會有什麽好處?

後來有些人把“靜”引向“靜坐”。陸九淵求門人專門打坐,通過較長時間的靜坐達到心體“澄瑩”地境界,獲得一種神秘的心理體驗和心靈飛躍。

楊慈湖也主張靜坐得悟,他還把這種方式稱為“反觀”說“嘗反觀,覺天地萬物通為一體。“”吾性澄然清明而非物,吾性洞然無際而非量,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之形。”

至此,儒家已經十分接近悟道至高無上的大道了。看來要想找到將儒功轉化為神丹的方法,只有通過靜坐和神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