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治世(第2/3頁)

這樣做的好處是整個宇宙發展快了很多,以前久懸難解的很多問題很快找到了解決方法。還出現了許多善於制造發明的家族,比如公輸世家就是其中的一例。

但這樣也有一些壞處,最大的壞處是天界的整體佛心水平下降了很多,甚至出現了此起彼伏的殺伐。殺伐之事近年來愈演愈烈,嚴重時一次騷亂之後竟然損失三分之一的神仙。

目前,玉市和玉清眾神已經認識到天界管理的缺陷,只是不知道如何改良,這才下令各界探討適合於天界管理的方案。這也就是王母設置此關並給予重賞的原因。”

葉昊天聽後有些疑惑,問道:“不是還有佛祖主管心性變遷的嗎?按理說有了佛祖的配合,玉市的管理應該容易很多,根本不應該出現天界眾神佛心驟降的問題。”

巫相播頭嘆息道:“佛祖的心性管理也存在不足之處。人們往往只重視眼前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對於死後的六道輪回並不在意。這從神丹幣和佛心幣受歡迎的程度就可以看出來,本來兩者之間是一比一的關系,現在卻成了十枚佛心中才能兌換一牧神丹幣。目前甚至出現了這樣一種情形,佛祖和眾位菩薩苦口婆心勸人向善,別人卻不理不睬毫不動心!由此可見單有佛祖的管理還遠遠不夠,還要尋找其余的方案作為補充。”

葉昊天聽完也嘆了口氣,道:“沒想到天界的管理也面臨著人間同樣地問題。這個問題只怕很難找到正確的答案。必須反復探討仔細求證才能逐漸完善。我只能粗略地試試自己的想法。”這時他看到坐在巫相身後的年輕人正在飛速的寫著什麽。

巫相看他注視自己的身後,笑著解釋道:“這是天庭要求的,所有闖關者關於天庭管理的想法必須記錄下來。然後由守關人摘錄有價值的部分上報天庭,為天庭的革新提供思路。特別新穎地東西還會轉給玉帝審閱,若是他老人家看了高興,說不定還有額外的賞賜。”

葉昊天一聽來了精神,自己曾徑答應三位大儒力爭改變儒家在天界處於底層的地位,現在不正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嗎?不管結果會怎樣,自己總應該盡力爭取一下。

想到這裏,他急忙坐正了身子,將儒家的“仁”功能展開來,使自己的心跳跟對方的內心波動完全一致。然後才用無比親切而誠懇的聲音道:“晚輩認為,如果不考慮佛心的管理,只從玉帝主管世間萬物地角度來說,無論是天庭的管理還是人間的管理都離不開道與法,同時還應該加上儒家的因素。

其中道家無為而治,主張‘主逸臣’,‘上無為而下有為’,以虛靜無為為根本,順應事物本身。因勢利導。不先物而動,不後物而行,物來則應之,故能主宰萬物。

法家則主張通過‘寄治亂於法術’,不但要任法不任智,‘名正法備,則聖人無事。’還要讓一切人與物的資源各得其所。各盡其能。‘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使雞司夜,令狸執鼠,皆用其能,上乃無事。’

儒家的‘無為’是要通過道德的力量來實現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正而天下歸之。’玉帝和神職人員只要自己德行端正,施行德政,天下的人就會像眾星拱北鬥一樣順從其治理,這樣便可以實現無為而治。

道、法、儒三者之間應該密切配合,互補不足,才能使天庭的管理比較完善,達到三足鼎立的穩定狀態。”巫相聽得兩眼放光,鼓掌贊嘆道:“好,先生講得十分透徹。不知能不能舉個例子來聽聽?”

葉昊天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感覺茶水很奇特,不禁低頭看了兩眼,道:“前輩,這天風茶清涼爽怡,果然不同凡響!”

巫相聽他講到關鍵之處,正在滿心歡喜之時,聞言只是道:“是,是,請先生接著講治世方略。”

葉昊天接著道:“譬如很久以前中原的秦漢時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秦國征服六國,靠的是以法家為基礎的殘酷無情的精神。為達到鞏固統一的目的,秦采取了許多法,其中最重要的是統一思想的政策。一切史書和百家學說,除了秦記、醫藥、蔔筮、種樹之書,都被徹底焚毀。甚至還發生了駭人聽聞的‘坑儒’之事。

然而只有法家的治理是遠遠不夠的。秦朝很快因為殘暴統治而迅速垮台。當劉邦領軍進入長安的時候,與百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廢除秦朝的苛法。這就是從法家到道家的轉變。

漢朝初年‘黃、老’大興,儒、道、法有了一定程度的結合,才有了當時的。文景之治’。

後來漢武帝感到,如果要維持統一,還是要統一帝國內的思想。他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正式宣布儒學為官方學說,六徑在其中占統治地位。他的措施比起秦朝的措施要積極得多,也溫和得多。不是像秦朝的措施那樣不加區別地禁絕一切學派,而是從‘百家’之中選出一家,即儒家,給予獨尊的地位,作為帝國的教義。還有一點不同,漢朝的措施沒有頒布對於私自教授其他各家思想的刑罰。它僅只規定,凡是希望做官的人都必須學習六徑和儒學。以儒學為教育的基礎,也就打下了以後居代考試制度的基礎。”說到這裏,他暫時停下來喘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