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蘇州(第2/2頁)

逛了一圈以後,葉昊天也象大多人一樣,將目光集中在燈籠上。每個燈籠有一個謎語。有些燈迷已經被破解了,留下的越來越難。不遠處就有十余人圍著一個燈籠打轉。葉昊天走近前一看,上面寫著“杜鵑啼血落斜陽,打一字”,略思片刻,葉昊天告訴守燈的童子“這是個‘穗’字。”守燈童子急奔而去,又有急奔而回,高叫著“又破了一個”,一個管家模樣的人走過來,將燈籠上的字謎取下,尋問葉昊天何以作解。葉昊天答道:“謎作者用飽醮離愁的彩筆,渲染強烈的氛圍,用遠在天邊的孤帆來表達離別之情。我初觀底字,實難與面句相連,細玩之余,卻被作者高明的拆底手段所折服。底字可以分成“一、一、蟲”和“愁”字別掉火部(“離”於八卦為火)所剩下的“禾心”,再以天之高際扣“一”,孤作“一”解,帆象形“蟲”,如此拆形造意,運法嫻熟,字字落實,文詞優美,平仄協調,誠屬難得,其中猶可稱道者,能於底字中挖出“蟲”來,則具脫舊翻新之心思,就此雕“蟲”神技,即足以令人擊節。”那人擊節叫好,遞給葉昊天一把折扇,葉昊天笑了笑接下來。眾人也紛紛嘆服。

又走幾步見一燈謎,圍觀者更多,謎面是“憂愁幽思作離騷”,打一七言唐詩。很多書生打扮的人圍著燈謎苦苦思考。葉昊天看了一眼就說這句詩是“似訴平生不得志”。眾人不解。葉昊天解釋說“前人有言,別解在底,乃燈謎的正格。且以為別解謎底的謎作,更具韻味。我們現在面對的這則謎,主是甚為純粹成功的一例。謎底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說的是琵琶女透過“弦弦掩抑聲聲思”的樂聲,來訴說自己不得志的生平遭遇。但當制謎者捕捉到句子的“平”字,作為戰國的屈原的字來入謎,底意一下子變作:似乎是訴說著屈原生世之不得意。在熟悉古典者來說,就不難覓得與之相應的句子作謎面。本謎題面,取於《史記》本傳,指的是楚國大夫屈原,於楚國屢敗於秦,懷王主張不定,楚國內部親秦派勢力擡頭,他的抗秦立場不受采納,耳見於懷王之際,“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是屈原政治上失意以後的作品,通過對客觀事件的敘述、個人遭遇的因由,以雄偉的氣魄、深廣的憂憤,寫出了千古名篇。班固《贊騷序》曰:“離,遭也。騷憂也。明已遭憂作辭也”。“遭憂作辭”就是確切不移的“訴生不得志”。而其間“平”安作人入典,正是別解之功。”眾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如此一路下去,葉昊天盞茶功夫破解了十余個極難的燈謎,忽然那管家模樣的人走過來對他一躬到地,說“先生,我家主人有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