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天鈞 第163章 改天換地(第2/3頁)

並不是說將周圍千余裏的山嵴地脈擡升、沉降數十丈、數百丈有多難,而是對天地之勢的精準掌握,使得周圍千余裏的山嵴、地脈擡升、沉降,能將小瓏山恰到好處的融入天地之勢中,是難以想象的困難。

陳尋在修為境界上,遠遠沒有達到涅盤第三境天地法相的層次;就算是修煉到天地法相的境界,熹武帝暗感也極難在十數日之內,就做到這樣的程度。

唯一的可能就是乾坤之道!

十大聖道之一的乾坤之道!

陳尋所悟的第三條大道,竟然是乾坤之道。

齊雲島一戰,熹武帝就隱隱猜到,陳尋可能掌握三條大道,他當時明確知曉的,陳尋修成天道真龍、掌握天武真意,但陳尋掌握的第三條大道到底是什麽,傳承又是得自於哪裏,熹武帝看不透、猜不透,也不便細問。

他沒想到陳尋掌握的第三條大道,竟然是十大聖道之一的乾坤大道!

雲洲中千小域,怎麽可能會有乾坤大道的傳承?

難道說陳尋與常曦一樣,都是轉世之軀,乾坤大道的傳承,是他與生俱來,在轉世之前就深深的烙印在神魂血脈的深處?

細想陳尋百余年的修行歷程,熹武帝暗感確實是有這樣的可能。

陳尋幼時在蟒牙嶺迷失,而投北山九族,從此正式踏上修行之路,百余年就修成天武真軀,距離涅盤也就數步之遙,然而在陳尋投北山九族之前,到底是不是與其父離散後迷失道路,並無人確知,只是當時沒有人會質疑一個十齡幼童的說辭。

此時認真想起來,陳尋投北山九族之前的人生,完全籠罩在一片迷霧之中啊。

倘若猜測成立,這意味著陳尋在十年幼齡之前,就已經覺醒了前世記憶,這才在投北山九族時,有意將此前的人生掩去,不留一絲痕跡予人有跡可循。

至於陳尋為何要百般遮掩,這似乎也不難理解。

陳尋神魂血脈深處有乾坤大道這種便是上古姜氏都不具備的強大傳承,卻沒有在宗門內轉世,要麽其所在的宗門已經被強敵滅亡,要麽令他身殞道消的強敵,就藏在宗門之內,使陳尋不得不百般遮掩行蹤,在宗門之外轉世、重歷修行……

無論是哪一種可能,陳尋身上都背負著此時雷雲島或者說澹州遠不能承受的驚天秘密!

無論是哪一種可能,熹武帝都覺得他應該將這個秘密深藏心底,絕不能有半點提起。

熹武帝卻不知道,他的猜測離真相已然不遠,但離真正的真相還是有那麽一點距離沒有穿透。

而這一切熹武帝暫時說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十數日將小瓏山強行融入雷雲島的天地之勢裏,使得他對天地之勢的參悟提升到一個極高的層次,為他修煉涅盤第三境天地法相奠定堅實的基礎。

這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機緣。

※※※

待小瓏山徹底融入雷雲島的天地之勢,從此就將是雷雲島的真正中樞之地;陳尋就將鬼頭礁靈池從虛元珠中取出,放於小瓏山南麓的一座山谷之中。

松鶴真君、苦庵真君、飛熊道人都知道陳尋此趟回雲洲,是要將鬼頭礁靈池與小瓏山及雷霆銅柱帶入雷雲島,但事前知道與真正見到鬼頭礁靈池,則完全是另一種感受。

除了仙道十宗、上古四族外,天鈞西陸能擁有靈池大陣的宗族、宗族就屈指可數了,他們是萬萬沒想到雲洲竟然存有一座天生地成的靈池大陣,品質極可能要強過仙道強宗手裏掌握的靈池大陣。

仙道強宗的弟子修煉三五百年,動輒就修成天人之軀,除了仙道強宗手裏掌握一流仙法真訣外,掌握靈池大陣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在雲洲,天元巔峰往後想修煉元丹,即使是以常曦的資質,即使是在龍門宗靈氣最為充裕的九蓮聖峰,也足足閉關了七年。

而陳尋、杜良庸以元液代替靈氣吞吸,僅用兩三個月就丹成功就,其中還有小半時間在摸索元液的用法。

雷雲島從此之後,掌握一座能源源不斷煉取純陽元液的至寶,都難以想象背後的價值會有多大。

與天器的分配原則一樣,鬼頭礁靈池所產生的純陽元液,雷雲島、澹州各得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一分給蕩魔盟最為核心的成員。

※※※

雷雲島的雷煞大幅收斂,月牙海灣以東的烏沉雷雲也陡然散去,風和日麗,露出難得一見的碧澄晴空。

紀烈、胡太炎、顧馨月、雷萬鶴等人,此時就率三千弟子從月牙城起程,分乘三艘雲蒙黑鱗船,渡海飛往雷雲島。

雷雲島以往雷煞最暴烈時,龍蛇伏雷陣僅能守住夔龍峽谷底萬丈方圓巴掌大點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