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踏青(第2/4頁)

“古樹何人種,清陰減昔時。莓苔根半露,風雨節偏危。蟲蠹心將穴,蟬催葉向衰。樵童不須翦,聊起邵公思。”吟罷,羅昶看向夫子。

夫子撫須沉思不語。羅昶這詩做得中規中矩,說不上差,只是有些取巧,整句詩,只有最後兩句‘蟲蠹心將穴,蟬催葉向衰。樵童不須翦,聊起邵公思。’還算有些意境。所謂‘邵公’乃是虞王朝的國公,輔佐虞王朝末代皇帝虞乾皇,使得虞王朝乃得六十余年太平盛世,邵公在世之時,國泰民安,百姓得安其所,乃是一代名相。可惜,邵公去後,虞王朝頓時分崩離析,其後便是三百年亂世。這些秘密,普通百姓家卻是不知的,羅昶出生紫衣侯府,紫衣侯乃是國之股肱,知道這些秘密也是意料之中。羅昶這首詩正是在詩中表示了志向,願做那邵公,輔佐君王,使天下得享太平。

夫子乃是儒生,儒生以治國平天下為已任,羅昶能有這種志向,深得夫子之心。夫子聽得也是心中點頭不已,從這志向來說,羅昶立意便高出了李海龍,但是志向歸志向,從詩本身來說,羅昶畢竟年幼,這詩作得有些取巧,論詩本身,李海龍的詩還是要高出羅昶的,只是李海龍的詩作得有些輕浮了,卻是誇獎不得。

“不錯,不錯,兩個人做的詩都不錯,不相上下。世子的詩若是末尾能修改一下,便更好了,“夫子沉吟半響,給出了結論。

“喔,世子贏了,還是世子厲害啊!”夫子最後一句本意是勸告李海龍,要他去掉那股輕浮之氣,但卻被李海龍的隨從們當成了夫子評定李海龍的詩勝出的依據,一群人立即歡呼起來,學子中,有依附平鼎王府的,也跟著過去歡呼起來。

“哼,這些家夥太得意了,君玄哥哥,你幫幫我哥好不好嗎?”羅綺煙一臉期盼看著林君玄,這三年的時間,林君玄與羅綺煙兄妹朝夕相對,彼此早有了很深的感情。林君玄一直有讀古詩養氣的氣慣,羅綺煙兄妹偶爾會去廂房看林君玄,次數多了,總有幾次被誦詩的時侯,被他們聽到。

盡管林君玄一再說明自已並不會做詩,只是被聽到的次數多了,再辯解也是徒勞,索性承認。而羅昶似乎也從自已的母親那裏聽到什麽風聲,認為他是前朝某個詩禮世家之後,這些世家從小就開始教育孩子,在濃厚家庭詩禮文化薰陶下,小小年紀,知書達禮,磊落大氣,會吟詩作對,寫得一手好字也不是什麽奇怪的事情。

侯府夫子既然認定了林君玄乃是前朝某個沒落的詩禮世家之後,對於羅綺煙兄妹與林君玄的過於親近,倒也並不介意。畢竟,三百年亂世雖然淹沒了許多詩禮書香世家,但卻並沒有淹沒這些詩禮世家的影響。鴻冀王朝立朝之後,中央龍庭大封天下,造就了無數王公貴族,只是,這些新興貴族畢竟根基尚淺,論詩禮教化,書香底蘊,也是鞭策莫及。又哪裏有資格藐視這些流離天下的世家之後?

只是林君玄表現的太過傑出了,完全不似一個懵懂幼童,若說林君玄其實就是一個出身泥根的乞兒,任何只要接觸過林君玄的人都不會相信,更何況是紫衣侯夫人。既然紫衣侯夫人心中早已認定這點,林君玄自然也不會傻得去否認。

羅綺煙說話向來毫無心機,有什麽就說什麽。府中三年,林君玄一次無意中聽羅綺煙說她在自已進府之前就見過自已,追問下去,這才知道自已能夠進府的原因。對於羅綺煙便多了一份感激,羅綺煙的這種要求並不過份,林君玄自然不會拒絕。

“呵呵,好的。我們先等等,看看那邊還會作什麽詩吧。”林君玄笑道。

“君玄哥哥真好,”羅綺煙抱著林君玄的手臂,一臉高興。

一個‘不相上下’的評價顯然還不能讓李海龍滿意,片刻的時間,平鼎王世子那邊又有了動靜。

“夫子,我還有一首詩,”不遠處,李海龍又道。

“哦,世子還會什麽詩?”夫子問道,目光卻看向李海龍身後那少年。王公子弟的背後,總有那麽一群人為之出謀劃策,這已是人盡皆知的通俗了。李海龍作的詩,其實別人是附耳所為,夫子雖然知道,但也並不說破。

正如行軍打仗一樣,兩軍相遇,主帥麾下,各自的幕僚出謀劃策,謀略雖然出自幕僚之手,名頭卻是冠在各自主帥的身上。王公子弟鬥詩的背後,向來都是雙方幕僚的比拼,這也是各府實力比拼的一種。

夫子並沒指望這些半大的稚童能吟得出多好的詩,只是想借這踏春鬥詩之機,培養一下這些孩子在詩詞上的好勝之心,有了好勝之心,這些稚童自然會在上面用心,長大後成為一代大儒也並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