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舌戰群儒(下)(第2/2頁)

“六部諸位大人乃是江山社稷之才,目光洞若燭火。又豈是誰能說服的了的。宋書生言及婦人之輩,語多貶斥。豈不知當今皇後也是婦人,卻有母儀天下之德。當年尹侯也是婦人,卻有殺敵戍邊之功,連你一身皮肉,也是婦人所出。宋書生也敢恥笑婦人?”宋天道默默無語。

忽然又聽一人道:“儒家綱常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知道方將軍以為如何?”方雲瞧了一眼,認出是阮溫浩,乃是朝廷翰林院中儒士。

“儒家經籍代代傳承,自有其道理。”

阮溫浩臉上露出一絲笑容:“說得好!方將軍若是封侯,則方家有父子三人封侯。到時,不知道方將軍與四方侯如何自處?是平起平坐,還是躬身行禮?若是平起平坐,則父子之道當如何?如是躬身行禮,不知置朝廷禮法於何地?”方雲聞言笑道:“君為臣綱,出則為王臣,自是平起平坐;父為子綱,入則為父子,自當躬身行禮。先生也是槍林院儒生,卻拘泥於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

阮溫浩頓時語塞。

突然又有一名儒士站起來,高聲道:“方將軍所說,完全是強辭奪理,歪門斜道,不用再說了。方將軍以江山社稷之才自喻,已經是人所共知。然而自古江山社稷之才,均有經天偉地之才。方將軍出身學宮,更曾奪得元宵文試第一。我想請問,方將軍修的哪家的經典?又準備用哪家經典,去匡扶天下?”

方雲循聲望出,認出是翰林蘇嵐。儒家的經籍流下來,不同的人解讀,就有不同的流派。上至中古大儒,中至殷、商等前朝大儒,中至周朝大儒,凡此種種,天下流派經典浩如星辰。任何一派治世之學,都有優有劣,蘇嵐這是要將他從理論上擊倒。

方雲道:“尋章摘句,引經據典,這是腐儒所為,又怎麽能安邦治國?而且方雲孰讀經書,也沒聽說,遠古三皇,上古五帝,這些震古爍今的聖皇修的什麽經典。就算是本朝太祖,起於草莽,不通詩詞文章,但照樣定下文武分治,恩澤百世的官制大計。先生的意思,莫非是要在下,效仿那些死守經籍,得其形而不得其神的書生,身陷囹圄,困於筆硯,只知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麽?”蘇嵐立即無言以對。

方雲對答如流,侃侃而談,眾人不由盡皆失色。

堂上兵、刑、禮、工、戶、吏六部尚書也不禁面露異色,暗暗嘆服。

“此子不過十六、七歲,小小年紀,能夠領兵在外,縱橫馳騁也就罷了。但儒家學問,唇辯功夫,一點也不差。在場眾人,哪個不是熟讀經書,皓首窮經的人物,沒想到,居然讓他一個弱冠的少年,駁得面無人色!”

兵部尚書廖元儉心中想道。這不是他第一次見到方雲。不過,真正見識到這個少年的不凡,這還是第一次。

“文能出口成章,武能扶持國祚。更難得的是,年紀尚小,擁有無窮潛力。雖然微有些許恃才成狂,但說不能真能如他所說的,將來朝廷多了一名江山社稷之才。如此人才,將他就這麽打壓,未免可惜。”刑部尚書李居正目光閃動,心中暗自點頭。他對這個少年,是越看越喜。

“以一人之力,可舌辯群儒。言談之間,居然蘊含了兵法之道,寓首於攻。此子天縱其才,若是入仕,則朝廷必多一名大儒。可是,卻入了兵家。”吏部尚書心中扼腕道。

工部尚書,戶部尚書都點了點頭,顯然對於方雲頗為滿意。這場辯論過後,六部商議的結果,也就該出來了。

只有禮部尚書張公祺心中怪怪的。他望了一眼堂下的前任禮部尚書朱君理,心中滋味復雜。

禮部代表的,其實就是天下引經據典,皓首窮經的老腐一脈。方雲贏了,也就是禮部敗了。滋味自然不好。特別是,朱君理還是前任的禮部尚書。

“看來,方雲封侯之事,是勢不可違了。至少,六部封侯這個地方,是難不住他。接下來的,就只能看到三公、武穆和人皇的意思了。”張公祺心中道,對於這次六部商議的結論。他心裏已經有數。

就在堂上六部尚書暗自點頭的時候,堂下諸人中,卻有一個人急了。

“夠了!”一道人影霍的從座上站起,目光嗔視方雲,居然是平鼎侯楊興:“方雲任你巧舌如簧,今日也絕難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