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0章 巨大的差異

安國中央軍數量的銳減,固然和天圖郡一戰的慘敗有關系,逃兵的大量出現也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安國的國力強,但軍力弱,這幾乎都成了安國的傳統,天下的共識。

之所以會這樣,也和安國的地理位置有關系,它位於整個昊天帝國的中東部,和帝都上京接壤,可以說東南西北皆不與外邦相鄰,也從未受過外邦的武力威脅,國民的生活安逸又太平,加上它的位置地處於中央,四通八達,極為適合經商。經過千百年來的傳承,使得安人具備了商人的個性,很能吃苦,人們也願意走出去,不在乎一年四季的走南闖北,但同時又自私自利,膽小懦弱,國家觀念淡薄,就當時諸國而言,安人的凝聚力是最弱的。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安國商人多,常年漂泊在外,對家的概念已經很輕了,如果一個人心中都沒有家,又何談有國呢?

在安國,征兵本來就是件極為困難的事,而現在前方又戰事不利,一下子傷亡二十多萬人,逃兵的大規模出現也就成為順理成章之事,就連拖家帶口逃離安國的百姓也大有人在,而且還不在少數。

正所謂禍不單行,入侵的桓軍就已讓安國上下一片驚慌,不如該如何應付,而就在這時,川軍由南方也攻入安國,這可和風國的設想出現了巨大的差異。

按照風國方面對川國的了解,川國是不會輕易動兵的,不到最後關頭絕不出手,而這次卻一反常態,在其盟國全面占優、風國還沒有參戰的情況下,毅然出兵,攻入安境。

對於現在該不該出兵,川國其實也是存有極大的分歧。川國國內的大多數貴族都是反對這麽早參戰的,其一,現在的局勢還未完全明朗,貿然參戰,自己的意圖,於己不利;其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這些貴族認為川國現在還沒有準備好打一場大規模的戰爭,要參戰,也應該等到秋收之後,糧草囤積足夠充沛了方可。

但是川國的少壯派貴族卻是同一口徑,一致認為國家應該立刻參戰。

他們的理由也很充分,不管目前的局勢明不明朗,哪怕就算桓軍已處於全面劣勢了,那己方還能作視不管嗎?既然早晚都要出兵,為何非要拖到最後那麽被動呢?其二,己方現在糧草不足,可是風、安兩國不也好不到哪去,等秋收後,己方的糧草是充足了,那風、安兩國的糧草不也一樣積攢起來了嗎?還有一點,現在安國已被桓軍打得岌岌可危,正是己方搶奪戰利品的好時機,如果安國最終被桓國一家打敗,己方都未派出過一兵一卒,你還有何臉面去向桓國索要安國的領地?恐怕人家連一縣一城都不會分給你。

在這些主戰的少壯派貴族當中,雲集了川國一大批青年才俊,其中掛有侯爵位的有兩人,擁有伯爵頭銜的則多達十余人。

他們可以算是川國國內的新興勢力,比那些上了年歲的老貴族們要更有志向,更加熱血,也更愛川國。

老貴族們的勢力在川國根深蒂固,有時候連川王肖軒也拿他們沒辦法,這次他倒是有意用少壯貴族打壓那些位高權重的老貴族,把少壯派提拔起來,讓朝廷的權利不至於都掌握在那些老貴族手上,另外,他自己也是認同少壯派貴族的主張,所以,肖軒最終力排眾議,接受了少壯派的提議,即刻發兵安國,與桓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向安國都城禦鎮施加壓力。

如果說桓軍的戰鬥力是一的話,那麽川軍的戰鬥力要相當於一百,而安國的戰鬥力則無疑是負一百。

隨著川軍的大舉進攻,安國南方一下子陷入到崩潰的邊緣,大批的安軍不戰而逃,其逃亡的速度要比逃荒的百姓還快,用‘不擊即潰,一潰千裏’來形容毫不為過。

戰爭的局勢急轉直下,風國原本坐觀其變的計劃也實行不下去了,隨著安國的告急文書如雪片一般傳到唐寅手上,他連夜召集眾將,緊急磋商己方的戰略戰術。

川國的一反常態讓風國將領們無不大感意外,尤其是聶澤,當初正是他判斷川國不會迅速參戰,可實事上,卻與他的推斷截然相反。

風軍大營,中軍帳內。此時唐寅還未到,風國的眾將跪坐於兩旁,互相之間議論紛紛,皆對眼前的戰事表示不樂觀。

桓軍目前投入的兵力已達四十萬,據報,川國侵入安國南方的兵力也在四十萬往上,僅僅是剛開戰,兩國的總兵力就已接近百萬,而這麽多的敵軍,安軍幾乎已指望不上,只能靠風國的一己之力去應對,此戰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就連平時在軍事會議上不怎麽愛說話的江凡這時候也忍不住問蕭慕青道:“蕭將軍,現在我軍該如何與川桓兩軍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