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洛城風貌(第2/3頁)

路上,余媖對倉頡講解九宮城的風貌,露出自得之色:“別看我們夏國只有一座九宮城,但洛城的規模之大,容納百萬人口不在話下。就連圖穆王朝等強大勢力也多有不如。”

“的確不錯。”倉頡看得出來,這座九宮城的建設曾參照故土的好幾座大城。尤其這個名字,九宮為洛書,顯然暗指東漢的都城洛陽。而學宮的建築風格,更與東漢太學肖似。

百萬人口?

姬樂眼眉間掛著幾分嘲諷,但他想了想,最終話沒說出口。

百萬人口的確不假,但正經擁有居所的漢民可不多。更多的是奉宮裏頭那些俘虜奴隸,多少人擠在一間屋子裏,根本不占地。

“可我又能說什麽呢?在這個時代,先民自保都成問題,還有心善待這些蠻夷?”姬樂暗暗搖頭,只能期待自己未來的努力。

至少在他的計劃中,奴隸制是肯定要向前邁進的。

……

因明宮在九宮城的東南角,眾人乘車而行,最先來到的反而是學宮。楊氏自詡楊震之後,傳經世家出身。其家學淵源,帶著先民穿越後,專門建造學宮傳承東漢諸學,以維系大夏對周遭的文明統治。當然,因為文明差異過大,所謂的統治更多依賴武力。

看著學宮門口的匾額,姬樂對倉頡說:“如今學宮裏頭的經籍剩不下多少。未來,還需您老人家出面修整。”

“理應如此。”

聽著裏面朗朗讀書聲,倉頡神情意動:“既然到了,不妨入內一觀。”

他在此地接受百年祭祀,可今朝也才第一次在學宮內部遊走。

“我就不去了,余媖,你帶老爺子多走走。”

姬樂坐在車上,靠著背後的細軟,懶洋洋說:“趙伯和錢伯也去吧。”

一位故土來的神祇,趙錢二人的確也很好奇。加上余媖離開後,二人不方便跟姬樂獨處,便跟著余媖一起行動。

“謹遵大人之命。”兩人飛快下車,跟著余媖走入學宮陪倉頡觀覽。

“這兩位也太膽小了。縱然是太平遺族,可說到底也是華夏一脈,何必如此?”

姬樂頻頻搖頭,感懷二人的處境。

太平教創立的天角城毀滅,連帶東漢先民數十年的成果一朝送葬。若非楊柯先祖留守九宮城,保留了一份元氣,恐怕先民們早已經消弭在這蠻荒時代。

“哼!這就是報應!”青年聽到太平教的事,雖然他並非東漢時期的人,可到底也是漢民,是他所在的帝國後裔。看到他們被本世界的天神欺負,青年心中燃燒熊熊怒火。恨不得直接提槍伐天,將本世界的天神殺戮一遍。

而對於太平教這些篡改泰一主信仰的人,也沒什麽好臉色。

“行了,慢慢來。恩記著,仇記著,以後總有清算的一天。”姬樂透過竹簾,看著學宮的大門:“說來,你不去?”

“不去,沒什麽意思,只是一處教育學習之所罷了。”

夏國的漢民地位很高,當孩童啟蒙後,便可送入學宮免費學習。十二歲後,選拔根骨出眾者研習術法。其余人等繼續在學宮進學,直至十五歲後可選擇入伍或轉入其他行業。當然,如果成績優異的話,也可以選擇繼續深造,研究華夏經典。

青年話語低沉:“在這個蠻荒時代,讀再多的書也比不上手中的三尺利劍。”

姬樂笑了笑,手托著腮打量青年。

“怎麽,難道我說的不對?”

在這個時代,生存才是重點。你讀一肚子“之乎者也”,難道就可以耕田種地了?

“我記得你那個時代的儒生不都可以騎馬射箭的嗎?你怎麽這麽瞧不起儒生?”

“沒瞧不起他們,只是我那個時代以軍功起家。我更尊重有功勛的人,而不是書上談兵,空談國事的臭書袋。”

但仔細一琢磨,青年眉頭一挑,心中犯嘀咕:看樣子,這廝的確已經猜到我的身份?嗯,不承認!不管他怎麽暗示,我就不告訴他!

以青年當初的地位,連皇帝都不怎麽害怕,哪會真正畏懼姬樂國靈的身份?

“話說,你真打算將史皇氏塑造成故土神祇?”

姬樂臉色一變,手指微微一勾,一層青光籠罩車架,隔絕外人的探聽。

“至於嗎?這附近沒人。”

“這是神話時代,小心為上。”姬樂正色說:“你沒看出來嗎?如今漢民在此地紮根百年,和當年的情況又有不同。說到底,我們來得太晚了。”

最初那一批漢民經過百年歲月,又能留存幾人?

楊柯這一輩可都是先民後裔,從小在這個世界長大。他們或許懷念故土,或許將希望寄托於故土,但也僅僅是一個心裏寄托罷了。故土文明,在楊柯眼裏還真沒太大推銷市場。

在這一點,楊柯跟青年的脾氣相似:故土的經典再好,那四書五經再高深,能讓國民吃飽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