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吳魏政事

惟雲在真正展現出來自己的實力之後,楚國遭了大殃。

大國師斐頻重傷逃遁,楚國修士死了兩百多個人。

這個數量,看起來當然是不多的,但對楚國來說,卻是一記不折不扣的重拳。

原因無他,這死掉的兩百多個人裏面,大多都是一些高級修士!

畢竟,早先被斐頻召集起來,圍攻燕齊聯軍的追擊部隊的,那都是楚國精銳,全都是金丹以上層次的修士。而在斐頻迎面被迅速擊傷、打跑了之後,這些人可就沒那麽容易跑得掉了。

或死或被擒。

這麽多高級修士的損失,對於一個大仙國來說,也是挺傷筋動骨的了。

而再往後,燕齊聯軍,從防線之中走了出來,開始向西推進。

之前,被楚國人,打著大吳皇帝的名號,收服的土地,被燕齊聯軍一個個拔掉。

而在這個過程之中,楚國人根本無心來管。

但這並不代表就完全的一帆風順了。

護國軍在這個時候,發揮出來的戰鬥力,是有點出乎人們的預料的。

保家衛國,這句話還真的是能激起人死鬥的意志的。

當然了,盡管如此,他們在燕齊聯軍的動作之下,也是不太夠看的。

但至少來說,他們的拼死戰鬥,在大局上,延緩了燕齊聯軍進攻的速度,同時也讓更多的楚國人,逃了回去,以至於能夠重振旗鼓,至少保持了組織性。

而既然如此,燕齊聯軍也就慢慢的放慢了腳步,沒有再繼續緊逼了。

再過了一段時間,燕國主導的談判,也開始了。

說白了,繼續打下去,對雙方都沒有什麽好處了。

楚國已經注定不可能贏了,一場敗仗、斐頻受傷、大量高級修士的陣亡,讓他們喪失了再一次組織大軍進攻的能力。

而燕國這邊,在吞下了吳國、魏國投降之後,吃得太撐了。他們不太可能再一口氣侵入到楚國境內,一方面是力有不逮,另一方面,則是哪怕真的擊潰了楚國的防禦力量,他們想要將楚國納入統治之中,那也太難了。

別說楚國了,就現在吳魏兩個仙國,都是個挺難處理的大問題。一個搞不好,就會消化不良。

但這件事情,陸青已經不想去關心了。自己搞這個事情,太累,讓兩個當皇帝的兒子去辦,那就可以了。

尤其是陸朝熙。

朝和成為皇帝的時間還短,但朝熙的皇帝生涯,也算是有好幾十年了,從最開始的不知所措,到現在,也算是成長、歷練了出來。對於這種政務性的工作,應當能夠處理得過來。

更何況,他還有一大群朝廷的官僚體系,來做幫手呢。

相對來說,路情需要得到的,只是一個結果。

吳國、齊國,能不能為我所用?能不能安穩的培養修士、尤其是培養出可靠的高級別修士,可以去處理那些時光碎片?

只要達成了這個目標,陸青倒是不介意這個過程具體是怎麽樣的。

……

當陸青回去好好修煉、準備抓緊早點擠進神海期的門縫裏面的時候,他的兩個兒子已經快撓禿了頭。

這當然是為了吳國和魏國那邊的形勢。

軍事上的結果,永遠都只是一個開始。毫無疑問,燕齊聯盟、陸氏皇族,在這段時間以來的戰爭之中,是毫無疑問的勝利的那一方。然而,勝利留下來的問題,也非常的多。

在楚國方面,曹氏皇族後續要怎麽安排?

肯定是不能夠讓他們當皇帝了,不然,不能達成父親大人留下來的指示。

按照父親大人的說法,‘魏國’這個名號,保不保留,無所謂,但皇帝、或者叫其他什麽名號的統治者,必須是陸家人。

最終,陸朝熙決定,魏國的國號,保留;魏國皇帝的名號,被取消,並入到大燕的統治之中;仍然認同曹氏皇統,但是現任皇帝肯定是當不成了,他將會被封為魏王。

這樣一番操作下來,魏國仍舊還在,但已經成為燕國的一部分,受大燕皇帝統轄。

這是必須的,是軍事勝利之下,必須要拿到的果實。沒這個成果,之前廢了那麽多力氣,搞那麽多事情是為了什麽?

當然,為了讓統治變得更加順利,那些配套的策略,也是必然需要的了。

比如讓曹氏保留‘魏王’名號,是要拿來安撫像是夏滄這樣的忠誠之臣;‘魏’之國名,也是為了安撫這些人心,起碼國未亡;同時,保留魏國朝廷,大量的官員被留用,同樣也是在安撫人心。

而這一切一切的安撫,本質上,是在給這些魏國人,做出了一個政治承諾:

只要你們不瞎搞,支持我大燕的統治,那麽,所有的魏國人,當下所既得的利益,不會受到太大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