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4章 遠道而來歐羅巴,老驥伏櫪錢公公(上)(第2/4頁)

如今更是已經有了身子,張嫣然作為師嫂親自為她診視、開了安胎方子。

老李如今覺著,自己人生圓滿了。

這還求啥啊。

連弘治皇帝最近以新規,分配給內閣閣老們一人一棟的小莊園老李都覺著受之有愧。

但考慮到了自家兒孫們以後在京師的落腳之處,老李還是愧受了。

“不知西涯公可否引薦一番?!”

卻見楊一清猶豫了一番,苦笑著拱手嘆氣。

李東陽哈哈一笑,擺手道:“這有何難?!休沐時,老夫便與邃庵到那玉螭虎的草廬探訪一番!”

他說這話是有底氣的,畢竟交道打的比較多。

老李也清楚,那位玉螭虎只要別太擺架子他是很好相處的一個人。

只不過,他們不知道這次拜訪是成不了的了。

“小公爺!小公爺!成了!!”

自從平叛回來已有數月,張小公爺沒想到第一批正式來拜訪自己的竟然是老錢能的人。

夷州考中舉人,被破格任用的幾人激動無比的親自扛著口袋找來。

當他們在張小公爺面前打開的時候,張小公爺也激動了!

謎語、土豆!

“錢公,果然種出來了?!”

為首的那名長髯照磨抹著眼角,聲音不住的發顫。

“終究未負恩師所托!家父與錢公日夜憂心操勞,總算是種出來了!”

拿起一枚枚的土豆,張小公爺手都在顫抖。

糧食啊!糧食就是一個國家的命!

糧食,他就是一個國家的根基!

一旦國家出現了糧食的危機,即便是如何盛世亦不過空中樓閣。

後世部分學者的研究表明,中國古代多數的改朝換代都與氣候驟變有著密切的聯系。

比如《哈佛中國史5:元與明》,裏面就有這樣的記述:

“我不由得想到應該把元明兩朝的政治運勢與其氣候變化對照看看:

忽必烈汗遷都北京正值小冰河期的開始;1366年,元期衰亡,處於小冰河期第一個階段的極寒期。

1644年,明朝滅亡,正值這400年歷史上記載的最漫長的嚴寒期的尾聲。

氣溫當然不是解釋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的唯一因素,但任何解釋肯定繞不過它。”

甚至再往前推至唐朝,盛唐最終衰落的原因很多。

而其中壓死了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無疑是黃巢之亂。

在王仙芝起義前一年,關東發生了大旱,食不果腹之下百姓還需繳租稅、服差役。

百姓走投無路,他們又能選擇什麽?!

乾符二875年,黃巢在山東菏澤與子侄黃揆和黃恩鄴等八人起兵,響應王仙芝。

因為大旱災,官逼民反直接導致了唐的覆滅。

黃巢義軍攻占長安,後黃巢敗亡,朱溫篡唐建梁。

糧食,便是一國之根。

這一枚枚的土豆、一粒粒的玉米,一旦推廣開來那麽將可以救下無數條性命!

“這或許,是我來到這個時代……能夠留下最好的禮物。”

妙安與足利鶴,第一次從自己的夫君眼中看到了一絲的霧氣。

“子安辛苦!”

這是夷州孟冰,字子安。

乃夷州學子之首,張小公爺曾破例將其納入門墻以示對夷州之敬重。

玉螭虎門下這一招牌,如今在仕林中可莫要太過響亮。

那真是走出去,都比別人傲氣幾分。

孟子安也爭氣,乃是夷州舉人中第一個考出進士的。

如今在庠序教諭部任職,來年將外派徽州府。

他的目標不是留在京師,而是將來回夷州任職、主掌教化。

好讓夷州能多考出些許學子,光大夷州教化。

“何敢言苦!恩師對夷州之情,學生等銘感五內!”

孟子安雖然年齡比玉螭虎大,可這句“恩師”叫的是情真意切。

若無恩師當年力舉錢公前往夷州,他們這些人還在刀耕火種哪裏有如今興旺?!

更別說還能就學,考出夷州來這京師為官進學了。

“這些糧食畝產如何?!如今收獲了多少?!”

孟子安擦了擦眼角,恭敬的作揖道。

“與海因裏希將軍所言一致!畝產甚至更多,如今收獲後便在統計……”

“夷州濕熱,怕土豆發芽而民惜偷食。錢公如今讓家父等與他們說,土豆生芽則有毒……”

孟子安已經激動的不能自已,林林總總的把自己所知全都說了一遍。

“走!隨我入宮,見陛下!”

張小公爺深深的吐出一口氣,他決定要做一件大事!

用這件大事,酬謝老錢能的功績。

亦是用這件大事,去激勵後輩。

很快的,一行人穿過京師來到了皇宮中。

內閣剛剛下職三位閣老被緊急召見,在他們匆匆入宮的同時竟然還看到了元老院幾位元老的車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