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 各懷心思各留駐,南洋諸國風雲入(上)(第2/2頁)

若是能學的三分儒學本事,回來那都是能開宗立派的人物啊!

就這模樣,讓他們來對唐伯虎的對聯……

哪怕是隨手出的對聯,這也都是難題啊!

倒是有些跑海的商人是秀才出身,也想要破一下題。

可惜的是,混到來跑海那學識可想而知。

於是這副楹聯就這麽掛在這裏,居然這幾年都沒有人能對下來。

“觀龍亭,觀龍騰,觀龍亭中觀龍騰!騰雲萬裏,萬裏騰雲!”

張小公爺微微沉吟,擺手道:“且掛上去罷!湊成一對兒,也是好的。”

如今張小公爺文名,可謂是海內皆知。

聽聞這位文武雙全的玉螭虎要來,在這跑海混飯吃的秀才們自然不乏來圍觀的。

甚至有自詡文采風流的,想要在這玉螭虎面前一展才華。

抱著這種想法的其實不少,然而人家隨口對出來的這一副楹聯……

直接把他們心底那些虛的不服,和自傲全然擊垮。

還有不識者嘀咕,這望海樓他們知道。

但這“觀龍亭”,是哪裏來的?!

便有人嘆氣低聲道,見識少了罷?!

望海樓自然不是這爪哇才有,在大明那也是赫赫有名的“江淮第一樓”。

位於江淮泰州,始建於南宋紹定二年。

所以這是有典故的,若是要對還得拿出典故來對。

而張小公爺所用的“觀龍亭”,則是取自於“瑯琊觀龍亭”。

古瑯琊得載頗多,如《晏子春秋·內篇》景公問於晏子曰。

“吾欲觀於轉附、朝舞,遵海而南,至於瑯琊,寡人何修,則夫先王之遊?”

而始皇帝、漢武帝,皆曾三涉瑯琊。

徐福出海,據傳亦是從瑯琊出行。

瑯琊有灣,其曰“龍灣”。

龍灣有亭,這便是“觀龍亭”。

望海樓在大明不止一處,而觀龍亭在大明自然也不止一處。

湘西澧陽城北門外有座龍潭寺,此寺初建於何時不得而知。

然歷代皆有記載,如南宋嘉定五年時任澧州提刑劉子澄之《秀峰嘉惠廟記》。

其曰:“澧水經慈利東行七裏,秀峰、紫霞二山束之於臥龍之灣,湍狀涵漾神靈所喜舍也。”

龍潭寺內亦有觀龍亭,而此亭所觀乃是臥龍之灣。

叫人這麽一解釋,邊上原本心懷疑慮者不由得擦了擦冷汗拱手致謝。

心道這玉螭虎,難道真是從娘胎裏學的本事?!

這兩個地方恐怕大多數讀書人,都未必識得罷?!

便是知道了,又如何知道那裏會有一座“觀龍亭”?!

可惜他們不知道,張小公爺自己是後世去看的景點。

龍潭寺內的“觀龍亭”倒是修的早,只是何人何時所建不得而知。

而瑯琊那裏的,則是後世的景觀了。

可惜架不住下面的觀眾們,他們會腦補啊!

沒有的東西,那也必須給補全了。

張小公爺更不知道的是,他的這瞎吹法螺、下面秀才們的議論。

全都叫小周管家聽在了耳朵裏,擺手一吩咐讓人回去便到瑯琊、龍潭寺瞧瞧是否有這觀龍亭。

若是有的話,便將其修繕起來、掛上這副楹聯。

若是沒有,那就建上一座!再掛上楹聯。

“天使此番前來,卻不知上國有何要務需小臣效力?!”

酒樓內,酒過三巡、菜過五味。

自然是要進入正題的了。

爪哇國王這也不傻,若是普通出訪怎需幾十艘戰船啊!

這分明是宣示武力來了呢!

再結合安南三國的遭遇,這位爪哇國王趕緊低頭認慫。

“其實亦無甚大事,吾皇陛下聽聞南洋諸國互相攻伐多年……甚是痛心啊!”

這個算是半句實話,弘治皇帝還沒博愛到在乎南洋這邊互相打仗死了多少人的地步。

不過他們互相攻伐多年,這倒是真的。

“本將此番前來,一則做個調停。都是我大明屬國嘛!有何事,不能坐下商議?!”

爪哇國王可不傻,大明哪怕是好意……特麽用開這麽多戰船過來麽?!

安南三國的前車之鑒,不遠啊!

“唉!未曾想小臣等些許事情,竟讓上國陛下紛擾。萬死!萬死啊!”

您可別真叫我死啊!爪哇國王這會兒是真想哭了,看來好日子要一去不復返了。

“陛下莫如此說,吾皇亦是為各屬國子民擔憂啊。”

張小公爺笑眯眯的望著這老狐狸,輕聲道:“本將此番前來,亦是與諸王商議商議。”

“一則多加往來、互通有無,二則為吾皇采買些許稀罕物件兒歸國賞玩……”

采買糧食的事兒,肯定不能直說。

這事兒是悄悄滴進村,打槍滴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