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1章 大災將平人歸去,遠洋榮歸一騎士(四)(第2/4頁)

民欲勝之,國何以不勝?!

民欲存之,國何以敗耶?!

夫民者國之本也,君者代天巡狩、牧民於野。

君失其德,民怨而天取之!

君尚其德,民從而無可取也!

為君者、為臣責,當以民為本!

是以《荀子·王制》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是以亞聖於《盡心章句下》復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

此番行事、這樣的結果,豈非是最好的注腳麽?!

太子、勛貴重臣不惜以身犯險,親赴抗災!

即便是洪澇成害,卻民心不失、民心不敗。

民心不失,國朝基石自是穩如泰山!

“此番危情,亦滿是機遇!”

劉大夏不由得想起,張小公爺在營帳裏給太子上的課。

那些課並沒有避諱他們,只是劉大夏自己聽的有些雲裏霧裏。

“化危為機、化險為吉,是否遇難呈祥皆看自身之力!”

“百姓或許不曾進學,但他們並不愚笨!”

“範蔚宗公所作《第五倫傳》‘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之言,殿下當謹記!”

劉大夏皓首窮經可不是白說的,當時就聽出來張小公爺所言的典故。

範曄範蔚宗乃南宋時史學大家,其立言之作便是《後漢書》。

張小公爺所選的,乃是《後漢書·第五倫傳》。

第五倫,字伯魚。

東漢明臣,官至蜀郡太守、司空等。

無論是身份低微還是身處高位,他都仗義執言從不退縮、提倡節儉。

張小公爺所說的這句,便是第五伯魚公上疏漢肅宗奏所言。

原文是:

故曰:“其身不正,雖令下從。”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夫陰陽和歲乃豐,君臣同心化乃成也。

而“言傳身教”這個詞,則是由此而出。

當時劉大夏雖然知道出處,但卻對張小公爺的話感到有些雲山霧罩不甚明了。

可當面前的這些個百姓們,延綿數十裏甚至可能延綿四省的給太子、給小公爺送行。

看到了這一幕,劉大夏突然明白張小公爺要表達的是什麽了。

說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話,不如實實在在的為百姓們做點事情。

百姓們不傻,他們有眼睛、有耳朵、有腦子。

他們心底裏有一杆秤,很清楚誰對自己如何。

張小公爺與太子如今得到的一切,不是他們三兩句話說出來的。

是實實在在的在堤壩上,一點一滴做出來的。

所以才有了那一句:“其身不正,雖令下從。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立身不正哪怕是有權下令,哪怕是下面執行了也難免懈怠“令從”。

只有以身作則親自去做,下面的執行者才會心甘情願的跟隨。

而如果沒有身體力行僅僅是口頭上去說的話,那麽產生的只是爭執和辯論。

甚至被迫執行,也只是陽奉陰違。

張小公爺和太子做的,其實並不復雜。

他們只是真真切切的出現在了堤壩上,在危險的區域裏帶著人用自己的馬車堵住了缺口。

他們只是默默的吃著跟災民一樣的飯菜,然後跟其他的軍漢、青壯一般扛起沙袋。

他們做了什麽,百姓們是看到的。

不需他們自己去說什麽,百姓們自會分辨。

那麽,百姓們知道他們做了什麽嗎?!

百姓們是知道的,這自發組織起來的、延綿數十裏甚至可能延綿至四省的災民送行隊伍……

這就是最好的注解,也是百姓們給他們最大的褒獎。

洪災是危,危及百姓、危及國本。

但同時亦是機,危中護持、險中衛之!

如此而行之,自能聚民心、凝民意。

望著百姓們自發的跪送太子、行小公爺,劉大夏默默的擡首望去。

這兩位並沒有直接對他教授什麽,但從他們身上……劉大夏覺著自己學到了什麽。

或許,這亦是另一種形式的言傳身教罷!

劉大夏所不知道的是,此時一臉肅穆站在輦駕上的太子朱厚照渾身顫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唯有躬行,方知真切!陸放翁公,誠不欺我耶!

也是這一刻,朱厚照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麽叫民心、什麽叫民意。

亦是這一刻,他無比的感激自己那位沉默的少年恩師。

是他力排眾議甚至不惜與自己的父皇沖突,也要保自己救災一行。

一直以來,熊孩子對於民心、對於治國總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如何是一個好皇帝、如何做一個好皇帝,他思考過卻沒有確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