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北風剛烈吹南浪,春秋千古一朝斷(十)(第2/2頁)

之前師兄們說起跟恩師廝殺疆場之事,聽得李兆先那是熱血沸騰啊!

“其一,你且隨伯安到西南去。那裏需要你擔任教職,同時亦可磨礪一番。”

張小公爺頓了頓,道:“其二,赴任黔州。依舊是教職。”

“於我而言,希望你能培養出至少十人的進士方可離開!”

李兆先靜靜的聽完,卻沒有立即答話。

去西南無疑是風險最大的,但可能也是對他最好的磨礪。

西南初定,且有障氣毒蟲。

若是前往說不準一個不小心,就會葬身於當地而不得歸。

去黔州則好多了,現在黔州通了直道。

至少在路途上會好很多,且自家少年恩師在黔州的威望極高。

土司們的兵權也心甘情願的交出來了,米魯和小公爺的關系更不會讓自己在黔州出事兒。

可以說,去黔州就是安安穩穩的拿功績。

而去西南,那就是真正的磨礪。

那個……真的可能會死的!

“學生……”

李兆先剛要說話,卻被張小公爺打斷了:“你且回去與西涯公商議一番!”

“夫子言‘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亞聖亦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番話一說,李兆先就知道張小公爺的意思了。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是出自於《論語·裏仁》。

而後面的那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則是出自於《孟子離婁上》。

儒家提倡的是仁孝之道,既然是名教子弟是必然要講仁孝的。

他現在未曾成婚、沒有子嗣,若是隨意遠遊出現了問題導致絕後那可是大不孝啊!

“過幾日我要出門一趟,你們且好好守住家裏!”

張小公爺淡淡的道,唐伯虎幾人不由得詫異。

自家少年恩師不是被陛下禁足在京師麽?!為何還要跑出去?!

但自家的少年恩師不說,他們也不敢多問。

只得低頭應是……

“隆隆隆……”周子江等人的戰馬,踏著直道緩緩的離開了京師。

眼見他勒住了戰馬,回頭瞧了眼京師的城墻目光中全是堅定。

周家這是否要崛起,可就看這一回了。

周子江很清楚,如果不是他家祖上周侗的關系這等好機會怎麽會留給他?!

別看周家算是當地大戶,那只是因為他們小心翼翼的沒有觸犯士紳的利益。

且周家出的是武夫,士紳們也怕逼迫太甚人家殺他全家落草。

所以雙方都小心翼翼的,避免和對方直接沖突。

即便是有時候發生沖突,周家也多以忍讓、警告對方為先。

若是這一次周家豁出去能成,那麽以後周家便可踏入武勛的行列中來。

自己在戰場繼續拼搏一番,將來搏殺下一個功勛爵位……

那對子孫也是一個交代不是。

拉緊的披風,將頭上的幕籬紮緊。

周子江策動戰馬轟然殺出。

而跟著他一樣沉默的打馬飛馳在直道上的,還有數十騎。

這些都是經過遴選,最終被送到軍部談話的。

眼見他們趁著夜色隆隆離開京師,奔向那不知何處的遠方。

江南的李福達,則是在一間寺廟的禪房裏安然打坐。

禪房很是簡陋,甚至隔壁就是柴房。

然而李福達神態自若,仿佛習慣了這裏一般。

“篤篤篤~~”

敲門聲響起,隨即一個聲音清冷的傳來:“李先生,老祖要見你。”

李福達緩緩的睜開了眼睛,微微一笑起身。

走到了門前“吱呀~”一聲打開,對著門外的沙彌輕聲道:“勞煩引路!”

這沙彌聲音聽著年輕,然而看起來年紀卻似乎有三十上下。

對著李福達雙手合十,輕聲道:“李先生還請緊隨小僧,莫要四處張望……”

“若是引來誤會,就不美了。”

李福達依舊是那副笑臉,聲音中滿是誠懇:“老夫曉得,多謝小師傅提醒。”

說著,便垂首隨著這沙彌往前走。

眼見這沙彌低垂著眼眉,打著燈籠走在前面。

李福達則是垂首默默的跟著,也不擡頭打量任何一處。

很快的他們走出小院、穿過大殿,來到了大殿後院的禪房。

這處禪房可就比李福達所住的那處,好的太多了。

便見這沙彌對亮著燈的禪房緩緩拜倒跪下,口中輕聲道。

“老祖,李先生帶到了……”

禪房裏很快的傳來了一個渾厚而蒼老的聲音:“莫要失禮,且領李先生進來罷!”

沙彌躬身應是,這才走在前面將禪房的門“吱呀~”一聲推開。

李福達垂首上前,擡眼望去心下不由得咯噔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