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帝王親臨問行策,圍爐之畔話春秋(中)(第2/3頁)

這算是少數他們的少年恩師,站出來給他們如此講課的時候。

漢之門閥、唐之節度使之禍,再到宋抑武過甚以致靖康之變坐失東京南遷殘喘。

“我皇明開國時尚有邊患,永樂陛下雄才大略北征南討之下總算承平……”

唔……這一記馬屁拍的甚好,拍的是弘治皇帝眉開眼笑。

“然,英宗以來我皇明國力卻日漸式微……”

王守仁、徐經等人聽得若有所思,仔細想來他們曾經也是如此感慨。

永樂時的大明,海上有著三寶太監的寶船遠航。

陸上陛下親自北征,雖然未曾講韃靼徹底殲滅。

卻也讓他們無法造成邊患。

西南自不必說了,張家老祖張輔的英國公爵位就是從那邊掙來的。

緣何永樂陛下身後,大明就開始走向式微?!

這話玉螭虎不說,劉健也得臉紅一下。

大明文官團體們在這其中,可是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他們不斷的試圖限制皇權、限制內官、限制武將,還要限制勛貴。

然而他們越是限制,帝國就越是式微衰敗。

從前劉健還不覺著有什麽,國體尚在即可。

可當面臨著巨炮威脅的時候,他才悚然驚醒。

驚醒的不僅僅是他,還有弘治皇帝。

循序漸進的改革也是這個時候,才獲得了弘治皇帝的鼎力支持。

內閣、諸尚書方面則是選擇了默許,再有勛貴們的支持。

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情況。

“《禮記·禮運》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突然聽小公爺講起《禮記》來,諸人不由得有些莫名其妙。

但很快的,小公爺就解答了自己為何如此說。

“夫子時選賢與能,何其難也!便是到漢時、唐初,門閥橫立之下寒門士子亦難登朝堂……”

至隋初創科舉方才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種狀況。

然其規模較小,每年上郡才舉薦三人,中郡舉薦二人,下郡舉薦一人。

如此選拔如何滿足朝堂所需?!

由於選拔甚少整隋朝一代,只取秀才十余人。

然而即便是這十余人中,亦生出不少名士。

房玄齡、杜正倫、許敬宗、岑文本……等,皆出於隋末秀才。

宋代科舉的發展,這才逐漸的讓寒門士子有機會踏足朝堂。

“夫子之言,當識其義而非只識其字。”

朱厚照這會兒抄的是手都在打抖,然而卻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一支支的狼毫沾飽了墨汁靜候,上面的楷書工工整整。

“縣、鄉之間,可有賢能麽?!縣內衙役,可算賢能麽?!”

張小公爺這個時候已經轉過身來,對著劉健便是一字一句的問道。

劉健被玉螭虎這突然的逼問,直接堵了。

“縣令之中,又有多少熟知《大明律》?!有多少有偵緝之能?!”

“他們中精於籌算者幾何?!若有上下其手者,可能查乎?!”

劉健苦笑,這些話他真的無言以對。

明初算學尚有考量,後來諸先帝下時興時廢。

但多數只考明經,莫說是算學了。

便是《大明律》也只是稍微考一下,很多讀書人摸不清《大明律》都是正常的。

“竟是如此……竟是如此!!”

弘治皇帝稍稍想一下,臉色頓時發青。

一大群籌算都不會、《大明律》也不熟的官員,他們在帝國的下層能做什麽?!

偵緝之能更不用說了,他們會個卵子的偵緝之能啊!

朕要他們去是吟詩作對的麽?!白給他們發俸祿的麽?!

“帝國於鄉間之力,等同於無。”

弘治皇帝聽得這話臉都黑了,然而他也知道這是事實。

朝廷政令能到布政使司就不錯了,布政使司會不會遵旨都不好說。

“此為我大明如今之弊,然我大明漸變中……強矣!”

張小公爺一字一句中,說的很是辛苦。

他既得考慮到弘治皇帝他們的接受度,又得考慮到如何介紹後世的正確之路。

哪怕是時至今日他都不敢輕易的開展工學,盡管他知道若要大明富強則工學必不可少。

然而工匠到底是屬於“匠籍”,也就比賤籍稍微好一些。

甚至一部分直接就是賤籍,這在秦漢前乃是未有之勢。

甚至宋代匠人地位,也沒有那麽低下過。

然而前朝如此做也是有原因的,他們不希望太多的手藝被民間掌握。

尤其是冶煉、鍛造、印染……等這類,所以當時管控嚴厲。

以至於匠籍的婚喪嫁娶,都被嚴厲管控。

到了明朝務農出身的朱元璋,考慮到了農人卻沒有考慮到匠人。

他只是延續了前朝的“匠籍”,方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