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外戚勛貴拜財神,山匪流寇須清理(第2/3頁)

在張小公爺的指點之下,勛貴們毫不猶豫的把自己手裏的賜田留下部分給老親兵們拾叨。

先以比市價溢出一成的價格給陛下內庫獻銀,其余土地則是捐給了戶部。

一時間這國朝上下無不對勛貴們交口稱贊,這才是國朝梁柱嘛!

兜裏有了銀子,又有這日進鬥金的潮白河坊市。

甚至看著那將來也要日進鬥金的潮白河坊市至京師直道,一點點的修建起來。

勛貴們頓時覺著未來可期啊,那點兒土地上的產出他們都瞧不上了!

只要死死的抱住大財神張小公爺玉螭虎的大腿,哪兒還怕沒銀子掙啊?!

那簡直遍地都是銀子啊,隨便彎個腰都能啃上肥肉啊!

手裏有銀子了花錢自然大方了,比如現在勛貴們家的狗崽子們竄進“釋褐肆”頓時兩眼放光!

臥槽!這是上好的妝花錦罷?!

上手一觸,這些個勛貴子們便知道:這恐怕接近貢品了,絲滑如油!

在抖抖看那波紋光澤,近乎帶著熒光的。

再以瞅上面的富貴吉祥金線繡團圖,一瞅那手筆就知道這肯定是大匠所作。

這點他們倒是沒有看錯的,只是他們不知道張小公爺新開發的繡法。

沒吃過豬肉張小公爺總見過豬跑路嘛,繡花他是的確不懂的。

但不妨礙他見過十字繡啊,當時還好奇的看了看十字繡的卡紙。

所以在召集了宮內繡工的時候,他就提出能不能用印刷好的構圖放在上面刺繡?!

這頓時引發了繡工們的興趣,他們先是琢磨了一番然後讓拿出幾個圖案請張小公爺試試。

找雕工這簡單了,直接雕花後印出來一百余張。

再由這些繡工們描色、填色,放在綢緞上發現似乎真可以用得上。

只需規劃好位置,然後一個先繡上幾針固定好圖案。

以張小公爺提出的法子,每人制一道工序。

一號繡邊圈、二號填內圈色,三號四號又分別負責各自的工序……

大匠們很快愕然的發現,自己需要耗費一個月工序做下來的繡工居然只需三五日便可成。

隨著這些繡工越來越熟練這個速度也在不斷的加快,而同時從事一道工序的人也在增加。

這些,勛貴子們是完全不知道的。

他們只看出這做工絕對是好手,頓時一揮手:買了!

一瞅邊上,臥槽!居然還有展示的配飾。

湊過去看了幾眼,頓時這些個勛貴子們的眼珠子就挪不開了。

精雕雙透鏤空花開富貴鑲金和田佩、松鶴延年福壽書卷青玉佩、蘭花如意五福全攬藍田暖玉佩……

這些個玉佩下的根底,還有雕匠小小的刻字留名。

“盛亦凡制”、“銘易制”、“劍鋒翁制”……等等,不一而足。

萬歷年宋長庚著《天工開物》曾提及“良工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

而當時技壓蘇州群工者,當首推於陸子岡。

《蘇州府志》載:“陸子岡,碾玉錄牧,造水仙簪,玲瓏奇巧,花莖細如毫發。”

徐渭作《詠水仙簪》亦言:“略有風情陳妙常,絕無煙火杜蘭香。昆吾峰盡終南似,愁釘蘇州陸子岡。”

這陸子岡就會在自己的作品上留字“陸子岡制”、“子岡制”等,時至張小公爺那會兒還有不少作品傳世。

陸子岡其人在匠人地位及其低下的大明朝,卻得到極大的推崇。

仕林、勛貴,皇家外戚皆喜其作品。

據說其多次被神宗等召入宮中,命其雕玉。

至於他的死……眾說紛紜,流傳甚廣的一種是說這哥們飄了。

一次皇帝讓他雕玉龍,他不知道咋腦子一抽就往龍頭上落款。

這直接就要了親命了,別說一介工匠便是當朝重臣這麽幹也得死逑啊!

於是……這哥們沒傳下手藝和他傳說中的那把“昆吾刀”,就跟世界撒有那拉了。

張小公爺自然是知道品牌效應的,所以這些個大匠們的作品都讓他們落款。

果然,這一落款以後身價倍增啊!

這些個勛貴子們頓時趨之若鶩,玉佩是看著這個也好、那個也不錯……

都拿下來一算,臥槽尼瑪!這差不多小一千兩就給出去了……

“癡虎兒啊,都知道兩宮與你幹系不小。但諸位叔伯也是看著你長大的不是?!”

張家莊子裏,被勛貴們推舉來的保國公朱暉笑吟吟的看著張小公爺道。

“你可不能厚此薄彼啊,得一碗水端平!”

沒人嫌銀子多的,勛貴們看著周張倆外戚的成衣店銷售的那叫一個火爆。

這心裏沒點兒想法才怪,都說會哭的孩子才能混著吃。

所以勛貴們聽說張小公爺又有想法了,趕緊把保國公給推舉過來跟財神爺叨咕叨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