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二合一)(第4/4頁)

楊院士和眾位大佬打起招呼的時候,對方通常都會忍不住朝葉千盈看看——在一眾平均年齡四十到五十的領獎人裏,葉千盈二十多歲的小臉蛋,實在是青春得太過分了。

不少人見到葉千盈,都要忍不住問一句:“老楊,你是把學生帶進來了?”

“什麽學生,我倒想她是我的親弟子呢。”楊院士寬厚地笑一下:“小葉是跟我一起領獎的研究者。”

此話一出,來人往往就要刷新一遍對葉千盈的概念,以驚異的目光一改先前長輩的慈愛,認真地對葉千盈高看一眼。

水至清則無魚,任何獎項裏都可能混進一些“關系戶”。就連諾貝爾獎那樣的世界級大獎,隔三差五也要鬧出點岔子來。

但是就算這樣,哪怕葉千盈是哪個學術界大佬堵上前途都要力挺的關系戶,也不可能讓她這麽年輕就站到人民大會堂上,拿每年只有一個的特等獎。

——要知道,每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可都是由那幾位一二把手親自頒獎的啊。

如果給一個德不配位的研究者安排了這麽高的位置,出頭的噱子先爛,這行為不能被叫做堆資源力捧了,而應該被稱作學術性自殺,自絕於天下。

所以,換而言之,葉千盈現在取得的成就,必然是清白的、她配得上的、拿到公眾前、明面上來,也毫無問題的。

她還如此年輕,便已有了如此成就,這又怎能不讓大家驚異?

……

每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都涵蓋著數學、物理、天文、生物、農業、材料研發……等種種領域的最新發現和精英進展,如果分門別目的仔細劃出不同的科數,行業只怕不下百種。

各界之間都會在邊緣處產生交集,但大部分的研究內容還是不相交。

所以地球科學的研究者可能對葉千盈感到陌生,葉千盈也有很大的概率不認識生命科學界的新秀。

然而只要繼續往上走,一步再一步,在人類的頂峰,科技的最高點處,他們總會彼此聽說過對方的名字。

而現在,葉千盈所認識的這些大佬,便都是“普通人應該聽過名字,業內人士如雷貫耳”的巨頭。

由楊院士帶領著,葉千盈在大佬群裏如魚得水,一陣狂刷。

如果大國重器系統給葉千盈配上一個人物圖鑒,葉千盈肯定已經把華國的圖鑒給點亮了七七八八。

這是葉千盈第二次坐進人民大會堂的頒獎廳,堂上依舊國徽高懸,金黃和明亮的紅色交織,讓盛大堂皇和莊嚴肅穆同時展現在每一個領獎者的眼前。

明明上一次領獎已經是在幾年之前,然而當葉千盈走進禮堂的時候,她發現一切記憶都生動得仿佛昨天。

科學技術進步獎的頒獎次序比技術發明獎要來得靠後,因此葉千盈等待的比上一次還要久。

在儀式開始之前,葉千盈本以為自己或許會緊張,或許會期待。可當她跟隨在楊院士身後,站在台上的那一刻,她心裏忽然便只剩下了極度的寧靜和空白。

金色的燈光從頭頂灑落在葉千盈的身上,葉千盈站上領獎台的紅毯。和上一次時的激動忐忑不同,這一次,葉千盈深深地感覺到,她仿佛天生就屬於這裏。

葉千盈生命裏最重要的意義,或許就是為了國家、為了所有的人民、為了環球同此涼熱的太平世界,貢獻出她能反哺給這世界的全部智慧。

一號領導已經拿起了托盤裏的證書和獎杯,葉千盈是六個人裏站在最邊緣的一個,也是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裏最後一個領獎者。

大領導和葉千盈握了握手,又仔細地看了看葉千盈年輕的臉龐。按照頒獎慣例,他應當對葉千盈予以鼓勵,說幾句“繼續努力”之類的勉勵。

然而這一次,在勉勵的同時,他對葉千盈說道:“青年人就是國家的希望,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建設者。繼續努力,不要懈怠,你們解釋世界,然後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