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的審稿期一般在三個月左右。但官方給出的審稿期雖然是三個月, 落在實際執行上,其實很可能再延長一些。

所以如果有論文投稿《Inventiones Mathematicae》,作者們在聯系編輯探問進度的同時,一般都會默契地等上四個月。

一份期刊稿件投到了編輯部的郵箱後, 會有編輯分揀稿件類型, 從格式、內容、篇幅等角度對其進行衡量, 確定它是否值得進入下一個環節。如果不能的話, 那這份郵件就會被放在一邊,從此杳無音信。

在整個稿件的審理流程中,這一部分的篩選, 是最為基礎也最為繁瑣的。

作為數學界的四大天王,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的名聲在內行人心裏相當響亮。

能在《Inventiones Mathematicae》上發一篇論文, 其性質基本等同於高級合夥人的offer、修仙小說中的證道, 如果發表論文的作者是某學校數學院的教授, 這事兒都值得在學院官網上單獨寫一篇稿。

當然, 盛名之下必有負累, 在《Inventiones Mathematicae》的編輯部, 他們每天收到的郵件信息量,多到令人無法想象。

至於這些郵件裏, 又多少篇能有資格被送到審稿人手裏……

那些專門分揀這類郵件的審核編輯會告訴你, 在做這份工作之前, 他們真的不知道:這世上心裏沒數的人怎麽就那麽多啊?

一般來講, 一份按照常規流程投稿的論文, 通常要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被發到合適的審稿人手裏。等審稿人證實了論文內容無誤, 給出自己的建議,兩個月的時間差不多就過去了。

如此耗費三個多月,也不代表審核通過的論文就能直接刊登。

在審稿人給出了通過意見以後, 論文往往還要再經過一輪精篩,橫向對比一番,才能確定出最後的名單。

通常到了這一步,編輯部就會郵件聯系作者,給出作者關於這篇論文的修改意見。

雙方需得你來我往地改上幾個來回,直到負責此事的編輯點頭了,這篇論文才算成功過稿。

葉千盈的這篇論文,就是按照這個流程老老實實地走了一遍。截止到目前為止,她的論文已經通過了審稿人的審核與編輯的復核,進入了最後的名單敲定階段。

下午兩點鐘,《Inventiones Mathematicae》期刊的主編按照自己的習慣,準時坐進了辦公室裏。

助理給他泡了一杯咖啡,主編卻沒有著急喝。他打開自己的郵箱,打算看一看這一期預備刊登的文章內容。

很快的,出於一個數學人應有的好奇,也出於從事這個職業整整十年所培養出來的敏感度,主編的目光流連在了一個簡單的題目上。

“角谷猜想的進一步猜想證明?”

因為角谷猜想的通俗易懂,也因為它的證明難度,上個世紀末的A國數學界,甚至掀起過一陣“3x+1”熱。

在那個時候,上至數學家和教授,下至普通的數學愛好者小學生,大家都嘗試著用不同的數字帶入進這個奇妙的猜想裏。他們心裏也都抱著一點“我就是那個找出例外的幸運兒”的想法,試圖自己找到一個正整數經不起角谷猜想的演算,好以擊破這玄妙的數學規律。

最終,沒人能找到那個特殊的數。

再後來,角谷猜想就成為了世界七大數學難題之一。

下面負責審核的編輯,能讓一篇標題和世界七大難題掛鉤的論文過稿,其實已經在無形中說明了這篇論文的可信程度。

不然,每年投稿給《Inventiones Mathematicae》編輯部,宣稱自己已經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狂徒比比皆是,你看主編理他們嗎?

主編認認真真地從引言開始讀起。

“……讓我看看,她的證明過程截止到9×10^24。天啊,這個作者真的確定嗎?”

主編喃喃自語,下意識端起手邊的咖啡喝了一口,感覺這個說法實在有些瘋狂。

要知道,10的24次方是什麽概念?

10的13次方已經有一兆大小,不說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在數學裏,那都是個巨大的數字。

而這個作者的論文竟然表示,她把關於角谷猜想的證明推演到了10的24次方……也就是比一兆還要再多上11次方。

不往下審視稿件的內容,只單純地憑借這個數字來判斷,主編心裏就足以浮現出一個篤定的想法——

他還不知道這個作者所寫的論文質量如何。

但他知道,這個論文作者的手裏,一定有一個質量非常過硬的計算團隊,沒準是一台超級計算機。

如此龐大的數據量的證明和推理,不可能是憑借人類完成的。論文的作者必定借助了計算機的建模幫助,而她的計算程序顯然十分出眾,不然不可能達到這種震撼級的數字效果。

主編的表情已經不自覺地鄭重起來。他扶了扶自己的眼鏡,姿態端正地順著那個論文標題往下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