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清穿群魔亂舞之年玉堯七十三(第5/5頁)

但是工業化是帝國的未來命運的所在,而初期沒有大機器來補充,也必須有足夠的勞力。

女皇仍穿著適合騎馬的戎裝,戴著軍中船形帽令她擁有獨特的風姿,尊貴而英姿颯爽、美得攝人心魂。

女皇鳳目幽深如古井,很久沒有說話。

內閣已經談到如果這個內部矛盾暫時自己無法解決,只有外部解決了,用外力來促使這個內部矛盾轉化。也就是對外戰爭。不過,方向卻定不下來。

忽然聽陳琦在一旁說:“陛下,如今海軍也正在擴大,我們船廠年底前又有新的戰船下水。陛下早有征伐海洋之心,聽說倭國人雖然矮小,但是善於勞作……”

龍雪看了看女皇,道:“陛下,我漕幫上下也有不少船。”

陳朝生雙眼發亮,也許很多人不知海外的事,但他是知道的。如果對倭國可以開戰,那麽呂宋、印度、南洋也可以,這些地方人很多。至於輸贏,帝國當然會贏,那些地方的人能比滿清更強嗎?

陳朝生道:“陛下,自宋以來,倭寇與我朝早有夙仇,若真引渡倭人進華為我所用,也不算失了帝國仁義之風。”道義上還是要占住的,中國人的習慣。

總參謀長嚴鵬說:“帝國幾支艦隊一直遊離海上,陛下是否需要調令他們回來,也不知他們有沒有荒廢,臣提議陛下舉行海軍閱兵和演習,以備將來征倭之戰。”

諸臣紛紛稱是,也有說起海軍的軍紀,還有海軍的流氓習氣都是需要整頓的,又有人稱應該擴編海軍陸戰隊……

又有各部大臣在歷數倭國之惡事,沿海國民當年受到的苦楚,還有忠誠於帝國的琉球人民,作為宗主國也應該為他們報仇。

興華黨本來就被玉堯多年鼓勵培養成討論發言的習慣,現在內閣人員和各部要員全都對倭國口誅筆伐,似不得不戰。

玉堯心中卻感嘆:早期向工業化轉變的資本主義果然和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是三胞胎。她就算有心也一直沉住氣,現在民間和朝中的文臣武將個個比她還急。

一個時代的發展,真的有它的規律和必然,如她這樣的強人,要逆向而為,也不能成功,這,也是天道。

她利用的不也正是這種天道嗎?用它來抗衡“主角氣運加身”這種“天道”。但是,直面中華民族那原來的一群羊,漸漸變成了惡狼,她自己的心說不上來是什麽滋味。

還是章睿到底是事事關注玉堯的反應,他也是知道她有征倭之心,出現這個內部矛盾無法解決,龍雪提出轉移,而那些聰明的大臣們就想用戰爭抓到更多的戰俘或賤民。陸軍正在消化控制大片地盤,不可能馬上組織北伐,還與滿清暫時停戰,不過海軍空著呀。

章睿小心地問道:“陛下,發動對外戰爭,引進外來賤民解決內部矛盾,也是內閣商討出的方向。是否要把目標對準倭國,最終還要請您聖裁。”

女皇沉吟不語,大臣們也屏息等候,半晌卻聽她輕輕嘆了口氣,動聽的嗓音悠悠:“四海之內皆兄弟,緣何世上起風波。”

說完,她深深呼吸,起身負手出了鳳儀閣。

這種比滿清官場上的打太極還要模棱兩可的詩句讓習慣直來直去了的興華黨的眾大臣面面相覷,連龍雪和首相都不太明白,年遐齡這種政治經驗非常豐富的人也不明白,女兒也沒有說過這方面的事。

陳琦也正要走,卻被眾大臣給攔住了。如果說首相和龍氏兄弟、章氏兄弟又是女皇“信臣”,那麽陳琦一定是女皇“幸臣”,別人不明白,她一定明白。

總參謀長嚴鵬到底是軍派的,陳琦有軍籍,而且女皇待她可不薄。

“陳少將,女皇陛下說這兩句詩是何意?她是同意還是不同意,或者再議?”

陳琦道:“你們呀,該做什麽就回去做什麽吧。真要那樣做,很多事不是說辦就辦的……”

陳朝生眼睛似會發光,上前問道:“那女皇陛下是同意了?”

陳琦反問:“你們說呢?”

然後,陳琦負手而去。

別人不知道,包括根本不是現代人甚至不是人的章睿等人,陳琦卻是知道的。

女皇陛下嘆的那兩句詩很有趣,是正史上日俄戰爭前明治天皇當年做出全面開戰的決定時所作的一首短詩。女皇提起,或是憶起正史前塵——或者是為讓自己放棄婦人之仁說服自己,亦或是面對歷史發展的感嘆。

不過,無論哪種,其聖裁不言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