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清穿群魔亂舞之年玉堯三十二(第2/3頁)

王先生沉吟了一會兒,問道:“玉堯同志,你有實現天下大同的理想,你說是不反孔,但是我觀你的方法,你成立興華黨是否也將絕了儒家當權之路?”

玉堯定定看著他,暗想:他不會是還要勸我給儒家理學大開方便之門吧?這不可能的。

玉堯道:“是!”

王先生深呼一口氣,道:“那你可是法家?我觀你所倡之‘制度’為尊。”

玉堯道:“法家實現了從宗權社會到王權社會的變革。法是手段,但我的法與從前之法是有區別的,根本目的不同。如秦之法,不過是為實現皇帝或貴族統治人民的法,皇帝和貴族是處於絕對的統治地位,而我的法是要實現我黨執掌天下的法。我黨黨員來源於人民,代表了人民各階層的利益,我黨規範各方的合理利益,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人民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皇帝和貴族利益的最大化,在這個制度之下,人人都應該有最基本的公平權利。自古以來,讀書人也常常叫著‘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可是從來沒有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罰’,如兩宋還有‘刑不上士大夫’之說,而有‘民告官要先受杖刑’等等,這是我要反對的。就算是古典儒家,他們空口叫著仁或仁政,卻沒有一個具體怎麽做,而我要用制度實現我黨的可以落地的仁政。”

王先生瞪大了眼睛,道:“那麽,玉堯同志是打算開山立教,獨成一家嗎?”

玉堯笑道:“我成立興華黨,早就開山立教,獨成一家了。呃,也不對,我也是吸收了前人的精華的。先秦包括儒家的各家有其精華,我並不反對,但是它們確實不適應當前。直至近百年,我推崇的是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三位先生。”

“什麽?!”

“特別是船山先生,是我華夏民族光復之源,我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主華、唯物主義、矛盾論、反對理學等種種探索,水源木本,瑞在於斯。不過王夫之先生畢竟不通官場和軍事實踐,如今理學興盛有其現實的必然性,他先進的思想應該成為看待事物的最根本的哲學,不過當代除了我沒有人能把它在整個國家層面發展和運用起來。黃宗羲先生和顧炎武先生也有其真知卓見……”

王先生道:“你反對理學,是源於王夫之先生的‘反對禁欲主義,不空談天理,天理存於人欲之中’嗎?”

“可以這麽說,從人欲可以看出真正的‘天理’。”

“那麽你要用制度手段平衡社會各階級利益是……”

“王夫之先生說過: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

“唯物主義發源於‘氣一元論’?”

玉堯微微一笑,說:“唉,你也讀過王船山呀。‘氣一元論’就是最根本的了,我發展其為‘辯證唯物主義’。”

“氣一元論”,即王夫之認為氣是唯一實體,不是“心外無物”。王夫之還指出,天地間存在著的一切都是具體的實物,一般原理存在於具體事物之中,決不可說具體事物依存於一般原理。王夫之認為“形而上”與“形而下”雖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著上下之間有界限可以分割開來。從知識的來源上看,原理、規律是從對事物的抽象而得來的,因此,應該是先有具體形器,後有抽象觀念。道家佛家都把“虛無”視為無限和絕對,而將“有”視為有限和相對。王夫之認為這把相對、絕對的關系弄反了,在他看來,“有”是無限的,絕對的,而“無”是有限的,相對的。王夫之是這樣論證的:人們通常講無,是相對於有而言。就像相對於犬有毛而說龜無毛,相對於鹿有角才說兔無角。所以,講“無”只是講“無其有”。王夫之認為,廢然無動、絕對的靜即熄滅,這是天地間所沒有的。王夫之說,“動而成象則靜”,“靜者靜動,非不動也”,“動而趨行者動,動而赴止者靜”。王夫之的這些話表明,靜止裏包含著運動,靜止是運動在局部上的趨於穩定而成形象的暫時狀態,所以靜止的東西不是凝固的,而是生動靈活的。

這不是章魚妹在高中政治課中學過的馬哲的基本嗎?

不過玉堯是知道現在馬克思都還沒有出生呢,她只能找到唯物的王夫之了。辯證唯物主義系統提出的是馬克思,在這個地方自然是她年玉堯了,她也要找個源頭呀,不然人們見她一個小女娃真是太天才了吧,沒有那麽多的經歷,怎麽就能在她這樣的腦袋中生出“辯證唯物主義”呢?

玉堯正說著,忽又一驚:“王夫之的著作不是隨便能看到的吧?康熙雖收藏了他的著作,卻是不會允許其廣泛流傳的。”

在正史上不也是在清末改革勢在必行時,滿清想要抓住“中學為體”“尊孔忠君”才把王夫之這個中國思想家中的先進來用,他的著作才被學者們廣為研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