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打小兒照顧自己, 教導自己的老師即將去世,保康盡管有心理準備,可還是難免傷心。

可是保康長大了, 長大的保康還會因為親人的離開傷心,但不會再痛哭。

親自見證弘晏小生命的誕生,他對於人生的生和死, 有了不一樣的體悟, 通過這場葬禮,開始明白的更多。

生死如一?靈魂不滅?中原文化中, 生與死是相對的,葬禮是一個相當禁忌話題, 陰陽兩隔,不復相見, 死亡代表的是失去、哀痛、黑暗、消極…… 還代表“人死為大”。

上至天子, 下至平民,死亡比生命隆重,無論是否風光大葬,最終,要體體面面地入土為安,才是一生的終點,蓋棺論定。

而滿洲葬禮不同。滿洲人也相信人有靈魂,但分為生命魂、遊離魂、轉生魂。生命燃燒殆盡的時候, 變為無知無覺木頭人一般的植物人, 生命魂變為遊離魂, 等到人真的死去, 遊離魂變成轉生魂, 開啟下一場生命之旅。

當然, 也有可能無法轉生,變成殃魂,還會回來尋找親人們的麻煩。所以滿洲傳統喪葬習俗中,停靈期間,不光要點燃長明燈,還要送上各種祭祀之物作為供奉,還會有長者念祝詞。

“吃吧、喝吧,靜靜地安息吧,不要再來打擾你的孩子和我們的家族……”

送葬之時,要有路祭,路祭越多越好,下葬之時,還要有大祭司,再次送上致詞:“為你造新宅,在另一個地方你的幸福日子再次到來,不要再來打擾你的親人好友,不要領走你的小孩……”

他們希望通過繁瑣的儀式,通過一種尊重的方式,一種溫和的表達,期待去世親人的“遊離魂徹底變成轉生魂”,不要有任何變成“殃魂”的可能。

…………

陽光燦爛的午後,保康推著輪椅出來,給老師曬曬太陽,安靜地聽他絮絮叨叨。

“當年,太皇太後去世的時候,還有心願未了,要靈魂陪著先皇和皇上,皇上本身也深受中原文化影響,除了堅持火葬之外,基本是滿家和漢家喪葬儀式的結合。

“可是這一次,老師這兩年想通了,老師不再糾結於滿洲文化,漢家文化,也不再糾結於滿人、漢人等等,老師就要一個傳統簡單的滿洲喪葬禮,安安靜靜的,誰都不要傷心。”

保康:“火葬?”

“火葬,還是火葬好。幹凈、清凈。”

保康就笑。上次他汗阿瑪提議進關的關外人按照中原風俗土葬,很多滿蒙王公極力反對,他老師也是其中一個,老師那文采,氣得他汗阿瑪暴跳如雷還只能無可奈何地捏鼻子收回命令。

“保康也覺得火葬好。”保康的意思,就京城這麽大點的地方,人人都大辦土葬,哪那夠?轉眼間又想起,火葬不是不修建墓地,“保康在蒙古看過蒙古人的葬禮,也覺得好。”

納蘭老師露出一個小笑兒:“中原人認為‘入土為安’。關外人則認為,人去世後、軀體回歸天地,靈魂回歸初始。這才是最大的圓滿。”

“不管是天葬還是火葬,都是一樣的追求,人生的最後一場修行。修行一生,最後圓滿離開,這是一件應該很莊嚴、很開心的事兒。”

保康在一簇菊花前面停下輪椅,在老師方便看到的角度重重點頭:“老師說得對。保康一定支持老師辦火葬。”

納蘭老師瞅著小學生就笑,胳膊顫抖,保康伸手擡起他的手握住。納蘭老師面對小學生不放心地叮囑:“老師告訴保康的,保康都記住了嗎?”

保康心裏一股淚意上湧,嬉笑回答:“報告老師,保康都記住了。”

納蘭老師枯瘦的手無力地握住小學生的手,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放不下”,可他相信,他的小學生一定會做到。

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納蘭容若辭世,臨終遺言:“你們都不要傷心,也不要害怕。我一生圓滿無遺憾,一定會轉世投胎。”

目光轉向保康,亮亮的:“小阿哥長大了。”

含笑而逝,面容平靜安詳。

所有人都安安靜靜的,安安靜靜地給他送行。

一種超脫生死的安靜和平靜。

保康靜靜地看著,和他老師的家人一樣,即使沒有禮儀限制,他也哭不出來,傷心不出來,好似你但凡有一點點傷心,就是打擾到他的“投胎轉世”,就是讓他走得不安生。

保康就看著,老師的兩個兒子安靜地安排“報喪”;看著納蘭家的族老手捧家譜,在“納蘭容若”的名字旁畫一道黑杠“報廟”……

納蘭家門口豎起來七尺高的紅布幡,告訴世人納蘭容若的去世。

隆冬季節裏,喪禮有條不紊地進行,“絆腳絲”“攥銅錢”“倒頭雞”、入殮、停靈……轉眼就到最為隆重的“哭七關”“哭九場”。

“哭七關”是哭離別之情,“哭九場”那就要哭得有聲有韻,哭得內容都是去世之人生前的種種好處,樣樣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