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第2/2頁)

好在這樣的人到底是少部分,要不然還不知道世道會變成什麽樣呢。

聽到百姓們義憤填膺,官府的人又一一把其余僧侶的罪行給公開。

被他們押解而來的僧侶有數百之眾,惡行累累,直接讓百姓們感受到了來自一股心靈的震撼之感。

這真的是他們亂世之前去寺廟上香拜佛,對他們和善有加的僧人麽?

百姓們不想相信,可是在大量的事實面前,他們找不到為那些人說話的立場。

更別說百姓們中間本來就有一些知道這事的人,有些人知道的只是一兩件,但是數百件的數量加起來,就讓百姓們對佛門的感官快速的下降了。

不說這些人為僧之前做的那些惡事,就是在佛祖眼皮子底下,他們也很多人沒有絲毫的收斂。

比如欺負寺廟裏面輩分低的晚輩,貪汙百姓給寺廟捐的香油錢,不僅如此,還有僧侶會接後宅婦人的陰私之事,做出了於佛門清凈之地行苟且之事的事情來。

一時間,百姓們連帶著對佛門這個地方也厭惡起來。

雖然佛門壓根就沒做錯什麽,它只是一個死物,自然控制不了那些活人的行為,但是佛門為它套上的名聲太好了。

好過頭了。

導致百姓們對於佛門的印象已經固定下來,琉璃清凈之下容忍不了絲毫的齷齪。

這下佛門的真面目被揭穿,不知有多少信徒心裏傷感起來。

到了罪犯行刑的點後,百姓們紛紛紅著眼睛道,“讓他付出應有的代價和懲罰。”

這樣的人,就一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把他們輕易放過,公道有失,百姓們自然對朝廷的舉動加油助威。

一輪下去,菜市口的血腥味已經濃厚的沒法聞了。

處置完犯人以後,府衙的人並不像之前辦完公事就離開,而是細心的為那些死去的僧侶收斂屍首,對周圍的百姓們道,“他們在人間的罪已經算清了,接下來會送到佛門讓佛門的人去收他們,畢竟他們已經投身佛門。”

這話讓百姓們紛紛贊同,並且心裏升出來了不一樣的滋味。

要知道以前官府的態度可沒有這樣強硬過,尤其是前朝,罪犯一但落發為僧,他們就不會再管了。

這導致有很多時候,寺廟的地位都是超脫於朝廷法度之外的。

而現在,朝廷能這樣做,他們都為那些死去的無辜的受害者們感到開心。

百姓們不知道朝廷和佛門的博弈,他們只知道受害者得到了應有的公道,犯人得到了應有的懲罰,這就足夠了。

這一出,也讓百姓們對佛門的好感度直接下降了一半。

亂世剛過,民間正是百廢待興之際,百姓們雖然有朝廷幫持有了工作,但是手上並沒有多少余錢去寺廟裏面上香。

佛門對於信徒很是依賴,這個依賴指的不是金錢,而是人氣,百姓們這會都還沒有緩過來呢,連帶著自然也成了佛門的低谷。

雖然有人會請得道高僧去為死去的家人超度,但是現在能這樣做的人家幾乎有限。

更別說有能力的還能不知道佛門本身的齷齪事,請的自然是那些有本事和幹凈的。

除了少數人,大多數有案底在身的僧侶幾乎都被朝廷依法處置,連帶著嚇到了那些落發為僧,在寺廟裏面混吃混喝,躲避兵役勞役的普通人。

朝廷的動靜實在太大,雖然很多人都是清白無辜的,但是誰敢保證自己不會受到波及。

不少原本就沒有多少向佛之心的普通人就有些想回家去了。

畢竟外面的百姓日子現在過得都不錯,勤快點的都還能吃到肉,不像他們,明面上只能吃素齋飯,實在嘴饞了,也只能偷偷的自己做著吃。

他們本性逐利,自然那對他們有利就去哪裏。

只是當有僧人準備偷偷還俗,卻發現壓根就還俗不了了。

朝廷壓根不給他們辦理良籍,說他們一日為僧,就當終身為僧。

沒事好好的還什麽俗啊。

想要還俗的僧侶們尷尬道,“我們想要回家去給家人幫忙。”

在這之前每次開國,朝廷可都會需要寺廟裏面大量的人口的,但是誰知道這次他們料想錯了,朝廷就不對他們那麽多的青壯動心?

王淳之還真不打算要寺廟那些普通僧人還俗,換做以前的帝王可能會覺得現在天下的人口有些少,會對寺廟那些光吃不幹不上稅的青壯僧侶眼饞,但是王淳之並不會這麽覺得。

他會讓他們知道,既然選擇了進寺廟,那就別想回來了。

真當朝廷的良籍是想開就能開,想走就能走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