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故國神遊(67)三合一(第5/6頁)

但這也得分在什麽地方。就像是京城附近,可以說是相當的富了。修路的從京城開始修起,往四面八方延伸。只要有富余的勞力,盡管去。身強體健的,還能長期幹。登記造冊,月月有固定的銀錢拿。不富裕吧,但養活妻兒老小還是行的。真要是遇到意外,給的補償也豐厚。因此,周圍好些人家都樂意去。男人出去做工了,有時候三兩月都不見回家的。女人們在家不敢農活也不行。孩子們都有義學可以上。雖說是三年,但這三年之後還能往上考的。縣裏有更高的義學,州府更高。在州府若是學的好了,還能往京城考。但若是出門做工的話,上過義學的人家就更樂意要一些。所以,有些錯過了入學的年紀,都十四五了,都賴著非去聽聽不行。

這樣的人家,女子算是半拉子頂梁柱了,最是見不得張嘴閉嘴就是女德女訓的。不讓拋頭露面怎麽著?你養我們呀?

以前備受敬重的老秀才們,換不過思想,倒成了村裏一些潑辣女人們言語攻擊的對象。不僅沒有尊重,奚落的時候更多。逼得這些讀書人喝點酒就哭就罵,罵現在這世道人心不古,有傷風化。

這樣的話一叫人聽見了,就招致更多的謾罵。

如今還不足性?以前那麽些孩子,一年能給家裏的老大添一件就算不錯了。大的穿新的,小的撿大的舊衣裳穿。為這個,孩子們之間大打出手,怨怪大人偏心。現在是真不用了。布匹現在真不算貴,還都是一水的棉布。質量當然有差別,但是價格下降的多,有些孩子再野地裏采摘點藥材啥的,一年四季的衣裳也都自己掙出來了。

因此,滿大街看看去,都是穿的至少都算是齊整的人們。大冬天的出門,便是衣裳不體面,但也算厚實。棉花也不缺的。據說是皇家商行從印度還是那裏一年到頭的往回運棉花。洋人的棉花好像還便宜。農家種的棉花多了,一年剩下幾斤十幾斤的,一家老小厚厚實實的值班兩身棉衣的錢也總還是有的。

街上的女人越來越多了,穿的也鮮艷了。各色的布,裁成衣服穿在身上,冬日裏仿若也添了一抹春色。

街邊的小吃攤子熱氣蒸騰,遠遠看起,到處都是人間煙火氣。

從另一條街上拐出來一輛馬車。這馬車沒有了轔轔之聲,那樣的黑色輪子壓在每日都得潑水的黃土路面上,一點聲響也沒有。若不是馬蹄還有響動,都不會知道有馬車前來。

如今這條路,是這兩年路政署改建過的路,人在兩邊行,車馬有車馬的道兒。馬車上掛著鈴鐺,若是趕的急,前面有人或是車就得提前提醒,拉動響鈴。

這樣的馬車現在還不多,非富即貴才用的起。因此,好些人袖手在邊上,就看路上的馬車,說這是誰家的,那是誰家的等等。今兒這一輛馬車有些低調,車身上並無一絲裝飾。車轅上坐著個挺拔的青年,他搖了鈴鐺,路邊的人都回頭看他。就見一孩子再馬路邊玩耍,而那一片,正好是劃出來要停馬車的地方。邊上的大人趕緊把孩子拎起來,卻對馬車上的貴人並不懼怕。欠身表示道歉,然後拉著孩子走了。

馬車停了下來,青年問裏面:“爺,您等著,我去買吧。”

“不用!”車簾子被拉開了,裏面來一個介於少年和青年之前的小夥子來。說他是少年,他的身量明顯高的多。說他是青年,他臉上明顯還有些稚氣,只是氣質更沉穩內斂些。倒一是不知道他的年歲。

少年腿長,出來直接從馬車上躍下來,姿態灑脫。他一身錦袍,外面是一黑鬥篷,披在身上越發顯出了幾分貴氣。

做小買賣的都趕緊回攤子上去了,這是有生意上門呀。

少年去了烤栗子的攤子,拿出了一張小票,“要一斤。”

小商販人家,看見這小票不僅沒惱,反而是歡喜的很。用這個小票去指定的糧店布店買糧食布匹,能買到平價的。價格比市面上的低一成。

這種票,得去銀行換。用家裏的金銀去換,但說實話,真金白銀換成紙,大家也沒法信呀。因此,一邊是想占便宜,一邊又不敢真都給換了。好些人家都是去買糧食買布的時候,才去銀行兌換一點。他這種做生意的,當然願意收這東西。然後當天就去換了糧食回家,這些東西都是家裏過日子要用的。也不怕吃虧的。

因此他就比較熱情,稱頭都翹的高高的了,這才道:“您瞧好,一斤一兩了都快。咱這稱您放心,一點問題沒有。”

這少年就笑,“每日都有人來查稱的吧。”

小販就道:“這是好事,咱們賣東西,可家裏也買東西不是?咱也不坑人,也不想被人坑是不是?”

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