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故國神遊(55)三合一(第5/6頁)

戴美嬌本來想寫的故事就是表達一個意思:不管是什麽娘,為你好的便有娘恩。

可經過鈕鈷祿家的女先生改編,故事大變樣了。它說的是有一戶人家,老爺去世了。家裏無子的嫡母便去了道觀修行,只余下小妾和小妾的兒子艱難過活。小妾辛苦持家,把兒子撫養長大,供兒子念書。族裏的人都被小妾感動了,然後鑒於原配出家了,便做主將小妾扶正了。這小妾便成了繼室!而那原配還有一女兒,這女兒嫁出去了,卻被夫家不喜。繼室作為後母,就教導原配留下的女兒,要守婦道,要孝敬公婆等等,但這女兒十分桀驁,根本不聽勸告。這小妾後娘不得不屢屢上親家的門,賠禮道歉,做足了一個母親應該做的。一邊照顧原配的女兒,一邊供養兒子念書,等兒子終於功成名就了,請封下來,誥命卻到了嫡妻頭上。那嫡妻一看,庶子有出息了,昔日的榮華富貴又回來了。便以兒子要娶妻為由,從道觀歸家來了。回來便給庶子定了娘家的侄女做妻子。這姑娘仗著姑母是當家主母,嫁進門來十分跋扈。進出與男子毫不避諱,嫡妻縱著侄女從不教導。小妾忍不住說了幾句,反倒是被兒媳婦倒打一耙。兒子倒是不聽兒媳婦的,卻把嫡母的話奉若聖旨,反倒是將親生母親送到了道觀修行。

戴美嬌看到這麽一版故事的時候,冷汗都下來了。但是對上女先生的眼睛,她不敢不署名。不僅她署名了,連帶的鄧家的姑娘也署名了。不是不想叫蔡寶佳署名,實在是這姑娘太小,九歲的年紀,說是她有參與,也沒人信啊。

這裏面有很多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比如小妾和小妾的兒子艱難的求活那一段,就是把蔡新跟著母親種地,閑暇時打柴讀書的生活放了進去,特別打動人。

這故事一出來,就由鈕鈷祿家在背後出錢,刊印了出來。不僅刊印了,還找了戲班子,將這戲給排出來了。

這裏面說了很多東西,比如這嫡妻,說的就是林雨桐。這小妾後娘,說的就是宮裏的鈕鈷祿太後。恰好,宮裏的皇後偏還姓烏拉那拉。分不清的人就覺得,這烏拉那拉是哪個烏拉那拉的侄女。

然後一一對照,都對上了。但這些東西看明白的人不敢議論呀。

可除了不敢議論的,還有很多值得議論的地方。比如嫡庶,比如妻妾!

更比如:男女大防。

其實,女子書院這邊,一直很注意這個問題。就是怕大事沒辦成,反倒是在這種事上引起的反彈太大,以至於壞了事情。因此,林雨桐才一遍一遍的跟和婉強調,千萬要守好門戶。

而這個故事剛擺在林雨桐面前的時候,她沒意識到說的男女大防是說這邊的女子書院。至於說暗諷她是那個嫡妻一樣的人,她也沒太在意。她覺得這個故事引起熱議,尚有可利用之處。

第一,該叫大家反思嫡庶問題了。嫡庶的根源是什麽?是妾室的合理合法化。婚姻制度至少該叫大家去思考思考了。

第二,近親結親。雖然故事裏這家的兒子娶的是嫡母的娘家表妹,但這個可以往下延伸,告訴大家,有血親的結親是有弊端的。借機可以慢慢的宣傳此事。

紀昀被叫過來,看到桌上擺著的冊子,他以為是叫他寫文章懟對方呢,結果卻被叮囑,“不要管其他,只將我跟你說的這兩個事,好好的拿去做文章。這文章要是做成了才是大文章。”

紀昀頓時肅然:“先生心胸,叫多少男兒汗顏。”

被人指著鼻子這麽諷刺,不僅不怒,還從中找契機,目的卻是為了盡可能的解天下女子之苦。

母儀天下,此四字也只配眼前人用。

回去之後他將事情跟藝院的同窗說了。先生越是這樣的心胸,才叫人越是對汙蔑先生的人厭惡。這個性質太惡劣。誰還沒長嘴了?懟!必須給懟回去!

這邊商議著呢,那邊蔡寶儀看了那故事,蹭的站起來,小臉繃緊了。這故事大篇幅的取自自家祖母和父親的經歷,這要沒有鄧氏的參與才見了鬼了。

而所謂的男女大防,完全事鄧氏臆想出來的。卻把臆想出來的東西強摁在自己身上,還敢說給別人聽。這事不能這麽算了!

她主動去找了幾個人,黃霑和木其爾是必須的。還得再找幾個更有身份的。

她先去找了那位學姐竹心,結果在竹心這裏見到了好幾個人,裏面正鬧哄哄的。

這裏有幾個宗室格格,還有未來的宗室福晉——於素芬和程文姝兩位姑娘。另外兩個年紀小的倒是知道,一個是烏雅氏迎男,一個是章佳阿蜜。

一見她,竹心先招手,“你們還小,這些事別摻和。”

蔡寶儀過去見禮之後才道:“這事,我有非摻和不可的理由。”事到如今,她也無所謂家醜不可外揚,便把那點家事都說了,“此事……從鄧家起。因著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事情從家醜硬生生的演變成這樣。這事關先生的名聲,先生自己許是不在意……但我更擔心,那位鄧大人身後那一批翰林官員借機生事……那麽,幾不僅僅是名聲名譽的爭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