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故國神遊(38)三合一(第5/6頁)

孫廷玉眼睛刷一下就睜開了,眼裏不見絲毫的渾濁,“你們再細細的跟我說一遍。”

兩孩子你一句我一句將當時的情況說了。張廷玉坐起來久久不語,良久之後才慢慢的倒在搖椅上,笑了笑:“阿房宮三百裏,遺址在哪兒?三百裏那般的磅礴,這人過尚且留影,為何這般大的一個阿房宮,哪怕是被楚霸王一把火給燒了,可後世的記載裏該是有些記載的……可從那些零星的記載以及現在的遺址看,這阿房宮沒那麽玄乎,而且,並沒有建成。”

張家的兩孫子對視一眼,如今哪個帝王不建園子?不建造行宮?當今萬歲爺,建了這個又建那個,要不是書院橫插一杠子,只怕還在給太後蓋園子呢?這跟建造阿房宮又有何不同?

張廷玉嘆了一聲,“這便是文人的厲害之處了。一篇過秦論,氣勢磅礴,將秦之過失歸結為‘仁義不施’,這才導致了‘攻守之勢異也’,太史公記史,便以此為依據。一後世臣子給君王的諫言,定下了始皇帝千古暴君的名聲。你們現在跟的這位小主子,是個了不得的人物。以後,多用些心思。先生教什麽,你們應什麽,但有些背後的事,得自己去想,自己去掂量。大家都說的,未必都是對的。就像是長城,這是防禦。就像是修馳道,真僅僅是因為始皇帝自己巡遊用的?”

若只是如此,當年聖祖皇帝巡幸江南以及當今聖上南巡,豈不是都是為了遊玩?

這兩者之間的性質難道不是一樣的?

小孫子便道:“大清若有更好的馳道,紅夷大炮便能直去更遠的地方,怕是朝廷也不用總是和親了吧?”

張廷玉一愣便哈哈大笑,問說:“若將來你能得一主公,讓你去做可能招致千古罵名的修馳道的事,你可願?”

這孩子只愣了一下,“願意!若孫兒認為是對的,便會去做。”

張廷玉撫掌而笑,“有此麒麟兒,我張家不絕矣!”

他那大孫子就問說:“祖父,孫兒出來的時候恍惚聽見貝勒爺說,‘愚民終究不好’,又說了什麽‘義學’什麽‘開啟民智’……祖父,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啊!貝勒爺年歲小,好似不大懂這個道理。”

張廷玉笑著笑著,便緩緩的斂了笑意,他拍了拍大孫子的肩膀,可心裏卻想的更多。

今兒說起來是幾個孩子的淺談,但他從其中看到的絕不僅僅是這一點。

其一,那孩子不僅在拉攏人,也是在影響人心。此等誅心最最可怕。這些孩子不自覺的會將當今與歷代的帝王比較。皇帝也是人,任何一個人都有缺點。這個缺點放在普通人身上無礙。可放在皇帝身上,這缺點就會被無形中的放大。真要去對照的話,暴君、昏君這些君王的特質都會映照在當今身上。當這些不滿積攢到一定程度,他們就很難對皇位上的那位順服。

其二,這孩子在塑造其明君形象。他在吸取教訓,在不停的總結。這是在逐漸的打消跟隨他的這些孩子的顧慮。一個能規避歷代君王身上的毛病,且將不足之處想著加以彌補的皇室後裔,一天天,一年年,這些人就會凝聚在他的周圍。成為一個牢不可破的整體。

其三,他也是在為過幾年要大動的局面儲備人才。今兒提到的始皇帝,很多問題被他那麽引導著問,很容易叫這些孩子想到——這些文人當真是可怕。文人一張嘴,黑白全由他們。再想想,為何始皇帝對儒家不友好,而儒家對始皇帝也是極盡言辭攻擊之能呢?說到底,不過是政見不同罷了。始皇帝主張以法治國,而儒家則是提倡以仁治國。

這是兩種主張的對立。

其四,始皇帝其實是一位了不起的改革家。別的皇帝不談,只談此人,其中之意叫人深思啊。大孫子說那是不在其位反謀其政,他則不這麽認為。老聖人精神矍鑠,改革之心未必就小。只是該如何叫天下平安的傳承過度,才是老聖人要考慮的。那麽,那位早一步考慮順著老聖人的意思要改革的尤其早慧的端貝勒……是不是也是在像老聖人表達一種態度呢?

張廷玉當即給老家寫了一封信,讓家人在老家辦學。義學這個在老聖人要開皇家書院的時候他就想過。因為老聖人一直提一個事,那便是滿漢一體。滿漢一體體現在很多方面,其一,便是旗人家的孩子都有旗學可以上。其二,滿漢不通婚。

所以,他斷定,隨後的幾年,老聖人必定會以滿漢一體的名義推進義學。義學到底是力量有限,所以,民間資本承辦的學堂,必然是要興起的。而滿漢不通婚這個事情,只怕還得老娘娘去做的。只是看這事得怎麽去做了。

張廷玉想的挺多,只嘆他年老,可能要錯過未來的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