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第2/3頁)

建立女子學府,最初是由他父親提議,經由母親同意,已經私下籌備多年,如今只差合適的時機。

羽九玄覺得,這便是時機。

至於朝臣們私下勸解的,擔心她遭到猜忌的事,羽九玄全然沒有這個擔憂。她的母親是真正強大之人,並不畏懼任何人。他們姐弟同父母的感情親厚,向來什麽事都可以同父母講,即使犯錯,最多就是挨板子或頂缸。如今年幼,便是有錯處,能有父母教導糾正、庇護,不至於鑄成無法挽回的彌天大禍。

朝堂上也不全是反對的聲音,支持者亦多。

首先,羽九玄屢次監國,她能調動羽翎軍和鸞城武部駐軍,朝政、軍權在握,且深得南疆王和曦公的信任寵愛,儲君之位極其穩固。

那些拿大鳳朝禮法說事的人,更不被他們放在眼裏。在南疆說女郎沒有繼承權的人,簡直可笑至極。

地位穩固的儲君要建學府培養文官武將,這是向大家伸出登天梯。

反對的聲音,很快淹沒在了贊同的聲音裏。

這麽大的事,輔政的三公以及禮部、吏部等相關的部門不敢自行做主輕易同意,都寫奏折向羽青鸞請示。

很快,羽青鸞的詔令傳回鸞城。

她給學府命名為“太學”,由朝廷調撥錢款、羽九玄主持建立,並且定下太學的各職位和待遇。

學正,官拜正三品,總管教學、大小庶務。

祭酒,官拜從三品,總管禮儀祭祀。

學監,官拜從三品,總管紀律賞罰。

舍監,官拜從三品,管宿舍食堂後勤。

開設文學和武學兩個校區,課程囊括了南疆所有的學府教授的學科。

授課師傅分成兩種,一種是由朝廷官員兼任,不另行授官,但會有薪奉,相當於同時幹兩份差領兩份薪奉。第二種則是正式錄用的,剛入職的稱為“講師”,正七品官職。任教滿三年,擇優考核提拔晉升,可升正六品的“學師”,任教七年後,可考取正五品的“博師”。

羽青鸞把退休賦閑在家的上任門郎將老嚴世侯拉出來擔任學正。祭酒屬於禮部官職,從禮部選拔委派,學監則是由刑部選拔委派。

太學的管理規章制度,也由羽青鸞一並擬定送來了。

滿朝嘩然。

這是相當於南疆王又開了一個新衙門。

好在南疆王並不是規定只有女子可以進學,男子也可以,名額是各取一半,錄取年齡是從七歲到二十歲。進學方試分成兩種,一種是憑本事硬考,只要是自由身、不是連命都不是自己的奴仆,都可以考。第二種則是靠家裏萌蔭,朝中四品以上的官員以及有爵位在身的,有一男一女兩個入學名額。

在太學完成學業的,授“學士”銜。這是虛銜,沒有任何品級待遇,但它本身就代表了本事、身份地位。

羽青鸞早就把校址選好預留了出來,她一道詔書回來,工部直接開工建學府。

鸞城上下爭女郎能不能當官、能不能當將軍的聲音很快銷聲匿跡。

之前在朝堂上反對的人都閉了嘴。他們只有兩個名額,女兒的名額沒法讓給兒子,如果不用就浪費了。別人送女郎去做官、當將軍,將來甚至可能封爵自立門戶。自家女郎關在後宅養大後嫁到別人家伺候人,怎麽想都虧得慌。

不少貴族來到南疆後,發現在南疆做官的規矩多、不自由,不願當官,覺得不如幹些買賣或者是多買些莊子奴隸過自己的富足生活,在聽說過朝廷建太學的事情後,也不太坐得住了。

這太學建成,想要世代為官並非難事,哪怕蔭生的錄取數比考生少,可家裏做官的,門路多,錢財多,比起考生更易尋得出路。況且,貴族的優勢,更不止此。如曦公的那些奴隸,很多被提拔起來當了官,但因為見識少出身差天然矮人三分,哪怕是貴族們與他們公平較量,也能輕易打敗他們。

如果他們現在不去謀官,將來別人家的孩子世代為官,自家孩子卻未必能夠世代保住莊園財錢,指不定哪天被人扣個罪名就抄了家,連申冤都找不到門在哪裏。

南疆上下,包括羽九玄都不知道,羽青鸞和裴曦現在是急著用人才只給出學士頭銜。

如果他們能夠順利平定大鳳,將來是全國統考“進士”,得有“進士”學歷,才可以到各部門考官,選拔入職。

太學確實是大鳳朝培養人才的最高學府,但在全國的大基數下,各種人才輩出,太學盡管有點優勢,但也沒有那麽明顯了。

最高學府的男女人數、教學、考試都是一樣的,效果怎麽樣,還得等實施後才知道。

羽九玄對此格外上心。這是給她的將來夯實根基,她不想將來再聽到有人說女郎沒有繼承權。

學府還在造房子,即使磚砌的房子比木頭雕刻的要快,那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建成的。建學府,選拔教學人才、制定教材,都需要提前安排好。羽九玄趁著房子沒蓋好,先讓他們把藏書館的書全部抄錄一份,將來太學也要有藏書館。教材也要提前編好,要集鸞城所有學府的大成,務必要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