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第2/2頁)

度假,現在只能是貴族們的消費,他娘爹做這買賣有現成的人脈和客戶群,比他做這買賣更合適。他沒時間來管具體經營的事情,他手底下的管事們身份地位太低,根本撐不起門面,也宣傳不到上流社會去。他爹娘就不一樣了,經營冬暖夏涼現成的招牌和經營,把經營模式安利給他們,直接就能上手開幹。

**************

他倆回到長公主府,安排女官管事準備上京的特產,調派戰奴、馱隊。

不過眼下的重中之重則是鸞城的發展規劃,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制度。

裴三郎和羽青鸞經過反復商討,將軍事、經濟、朝政三大方面的草案擬定出來。

以前那種主人帶著戰奴鐵憨憨式的打仗方法過於要命,裴三郎主張推行編隊制。

十人小隊,兩個盾牌兵在前,四個長矛兵遠攻,兩個刀斧兵近戰保護,十夫長和後勤兵各一個。

現在戰場上的主要武器還是長戟,兩米多長。長戟長,在對方還沒靠近就能把對方挑翻,但短處是一旦近身,揮不開長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編隊裏加上刀斧手,在近身肉搏的時候,有奇效。

後勤兵負責醫療和幫隊友們割敵人的左耳朵算人頭數,算軍功。

這種編隊的情況下,沒有帶戰奴的空間。

戰奴和親隨軍分開編制。戰奴,斬獲十人,可升披甲人。

軍中職位不再世襲,憑戰功和選拔考核擔任。在取消世襲的同時,非嫡長沒有繼承權的那些嫡次子、嫡三子、四子等、包括女郎,只要通過選拔考評都可入伍。轉業和退伍的制度也安利上,這樣能夠避免軍隊臃腫以多老弱病殘的情況。

裴三郎提供方案,羽青鸞需要找孫大才同幾個千夫長再商討調整。

**************

經濟方面,裴三郎之前試行過村鎮劃分土地制,結果發現自己有些想當然了。

奴隸跟農民完全不是一個群體,農民會種地,土地分給他們,他們便會耕作。奴隸大多數只會刀耕火種,給了土地工具,再派技術指導,人家都不樂意種。

他之前那樣,還會損及貴族利益,會有被人拉出五馬分屍的危險。

奇葩進貢制度和花錢買官襲爵制度使得大鳳朝的商貿異常發達,大家對開作坊、搞投資,幹金融業的接受度都非常高。如果走企業路線,連招工都省了,奴隸就是現成的工人。

包括開荒種地,羽青鸞都可以讓那些奴隸主來當包工頭,當工程項目幹。例如,開荒,把砍樹項目以一畝地多少錢成包出去,會有很多奴隸主樂意來接這賺錢的活計讓自家奴隸去砍樹創收。

開荒砍伐的樹,又能賣筆錢。新建的城,蓋房子造家具,到處都需要木材。從房地產衍生出一堆相關產業,那些都是民生經濟。

糧食生產實施產業化,從育種改良到種植、加工、運輸、出售,一條龍,裴三郎現在就在幹這事。

**************

朝廷方面,裴三郎給不出任何建議,這個不是他的特長。他把自己知道的古今中外制度、職能部門、優劣勢告訴羽青鸞,讓她結合現狀自己琢磨。

羽青鸞摸索著幹,她先把緊要的張羅起來,再邊觀察邊實施,反正只要親隨軍穩住,裴曦的戰奴不造反,那就沒什麽好顧慮的。

她把孫大才、六個千夫長都召集來,與他們商討親隨軍改制的事。

幾人一聽,就知道是曦公琢磨的,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曦公好人呀。

孫大才有三個兒子,一個比一個能打。嫡長子襲了侯爵,嫡次子已經是千夫長,小兒子能把他撂翻。小兒子的本事比他強,但按照嫡長制當個披甲人都要靠買,還要等有缺。

幾個千夫長都是兒女多,且教得都不錯,而他們如今坐的位置,想提拔培養自己兒子,比別人更有優勢。以前嫡長子能襲職位,但是襲了職位坐不穩被換掉的或者是死在戰場上的多了去。不用花錢,就能多安排幾個兒女進來謀前程,想都想不到的好事。雖說是要選拔考核,沒真本事進不來,但那不是壞事,至少能活著。他們是要上戰場的,沒本事硬塞進來,會死在戰場上。

至於新打法,他們決定先造點盾牌、大刀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