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第2/3頁)

他得讓天子知曉情況,心頭安穩,放心,天子有底氣,他才能放開手腳幹。

要是關鍵時候天子慫了,他這輩子就該到頭了。

辛辛苦苦幹業務,都到談合同了,老板說不幹了,撤項目了,放上輩子的世界,大不了就是虧點獎金或者是另找工作跳槽。這輩子的世界,出這種事,那只有殺他才能平息得了事端。這是朝堂之爭,如果沒爭贏,他就是那炮灰。

他跟天子確定好了,這才出宮回莊子,把南戟又派了出去。

南戟這次是去運鹽,順便接他二哥回來。

南戟走後沒幾天,負責采買的管事來告訴他,買不到鹽了。

鹽商明確告訴采買管事,不賣給鎮國夫人府和曦公的人,包括跟曦公往來密切的公侯封地,都不賣鹽了。

裴三郎:“……”臥槽,這行為好像幼兒園小朋友幹的事。一個公爵這麽幹,要不要臉。壟斷買賣,了不起呀。超市一塊錢一包的鹽,唬誰呢。

閔公向各家公侯們送去書信,今年雨水多,柴火不幹,沒有柴熬煮鹽,導致鹽的產量很低,僅夠進貢天子。他也想賣鹽給大家,但實在是手裏沒鹽,實屬無奈。

閔公不賣鹽,到處開始鬧鹽荒。

天子聽到消息,下詔,免了閔公今年的全部歲貢。

可市面上仍舊缺鹽。

往年各封地都是開春向閔公進鹽,每次買的量僅夠吃一年。如今閔公不賣鹽了,各地的存鹽只夠吃到明年春,即使省著吃,也撐不了多久。況且,隨著裴三郎幹的那些買賣,各地都流行起腌菜、腌肉、腌蛋,導致鹽的消耗進一步加劇。原本各公侯們還想著提前找閔公買鹽,多買些鹽,結果一下子買不到鹽了。

人不吃鹽,會身體虛弱,渾身沒力氣,甚至可能會有生命危險。鹽跟糧一樣重要。

閔公不賣鹽,大家也都知道,跟冊立太子有關。

後宮的那些事,大家都是有所耳聞的,青鸞長公主跟協後勢同水火,已是不死不休之局。皇後病弱,幾乎臥床不起,當今太子可以說是長公主一手撫養大的。將來太子繼位,協後必然沒有活路,協嫡子和閔公府的處境亦是可想而知。

天子有十萬親隨軍,他在京城的威勢,無人敢掠其鋒芒。

閔公不敢擔造反的罪名。

那些披甲人個個都想以戰功封侯,想想鎮武侯,一介小小披甲人,先成為天子的親隨護衛,再以戰功封侯,後來兒子竟然尚了天子的嫡長公主!是個披甲人,都想成為第二個鎮武侯。如果閔公敢造反,有的是披甲人等著拿他刷戰功。

閔公不造反,他沒鹽賣。天子不能因為他無鹽可賣,就興兵討伐或者是抄閔公的鹽礦。

那鹽礦是閔公祖上到封地後發現的,當年的天子親口允許自己的嫡親妹妹世代開采。一位庶出的天子,沒有底氣去違反祖上詔諭。

朝廷原本有座鹽礦,後來采空了,現今只剩下閔公的鹽礦。

鹽礦難尋,這麽多年,也沒找到新的鹽礦。

這時,有些公侯們安靜如雞,例如陳武侯、魯公、望公等跟裴三郎交好的公侯們。

一些公侯們則是到處喊著缺鹽了,沒鹽了,拼命去買市面上的鹽,把各鹽商手裏的鹽都買空了。

九月底,京城是徹底買不到一粒鹽,拿著銅錢都買不到鹽。

原本炙手可熱的鎮國夫人夫妻的門庭突然間冷清了好多,一些人家默默地與他們疏遠了距離。

這時,京城裏又始流傳協嫡子的賢名,每天早晚到天子跟前請安,天子鳳體偶有欠恙,小小年齡便到天子跟前侍疾。又有傳言說嫡皇子跟著兇悍的青鸞長公主學壞了,不敬協母,不友愛兄弟姐妹,跟姐姐一起在後宮飛揚跋扈,甚至責打庶弟,有殘暴之相。

協嫡子的賢名跟太子的惡名,齊駕並驅,塵囂直上。

裴三郎忙完秋收,又忙著糧食作坊加工,再就是幫著鑄鐵鍋。

天子老丈人準許他拿五百斤隕鐵造其它物什,於是,他決定把炒鍋和鍋鏟造出來。

榨食品油的技術已經很成熟了。

食用油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還是很貴的,但他作為貴族,油還是吃得起的,炒菜嘛,那是真的香。

裴三郎的炒鍋還沒鑄出來,他在城裏收糧的倉庫著半夜火了。

他的糧食都是向陳武侯那樣的侯爵或者是侯爵手底下的大豪商收的,每次收糧都是至少幾百石,多的幾千石也有的,那糧倉建得堪比上輩子的糧站。

糧食著火,易燃,而且,這個世界沒有消防車滅火器,滅火只能靠水桶、盆子以及撲打。秋冬季節,天幹物燥,糧食燒起來真沒得滅。

他在城裏有三座倉庫,三座倉庫同時著火,頭天晚上開始燒,燒到第二天他進城還在燒,熊熊大火,把天都燒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