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第2/3頁)

初冬時節,很多奴隸還打著赤腳,身著破爛的薄襖,在監工的皮鞭下哆嗦著夯土。工匠們穿著麻布罩面的襖衣,無論是穿戴還是氣色,比起他莊子裏的苦奴都差。如果不是有旁邊的奴隸作對比,他真會認成是奴隸。

那些公侯士族豪商們在大地動中的損失,會通過盤剝奴隸們來找補。相比起奴隸的死活,他們更在意自己庫裏的金子銅錢,以及倒塌的房子什麽時候蓋好。

低矮的土墻草屋早已蓋好,女人們正在忙活,不是縫制過冬的衣服就是在囤積過冬的食物。他走過一條街都沒見到男丁,甚至連年齡稍大點的孩子都沒見到,問井康:“那些男丁呢?”

井康說:“城墻、皇宮大殿、後宮、公侯府邸都塌了,朝廷工匠忙不過來。以往遇到這種情況,通常都會強行征調平民,今上是火神之子下凡,憐恤蒼生疾苦,一改以往慣例,不再強征。如今平民替朝廷幹工,每天可得一鬥粗糧,若是五等匠人,每天可得一鬥細糧。”

秋收已過,青壯們閑在家裏也沒有收成。他們替朝廷幹工,當天幹完活就能帶糧食回家,不需要朝廷強征,都爭先恐後地湧去應征了。不賣力幹工、做不好的,第二天不用來了,現在讓他們的幹活,效率比以前拿鞭子抽強多了。

雖說朝廷出的糧食比強征平民耗費多,但城中的治安明顯好了,各家各戶都立上了天子神像,稱呼他為火神天子,據傳供奉火神天子不會挨餓受凍。

至於朝廷的糧草是否夠用,天子已下詔讓太內司大肆購糧,以保證京城糧草充足。糧價比往年略微上漲了些,各地豪商都開始往京中運糧。

裴三郎聽說城墻都震塌了,當即讓隊伍調頭去看倒塌的城墻。

那麽厚的城墻居然會震塌,也是很神奇的。

過去還挺遠,馬車慢悠悠地跑了一個時辰才到地方。

這會兒雪已經下大了,天陰沉沉的,氣溫也是驟然降了很多。

修葺的城墻上卻到處都是幹工的人,男女老少都有。他們有些在運土,有些人在夯土,還有很多擡木頭挑擔子,忙得熱火朝天。

大鳳朝,九百多年,這城墻的年頭估計也是以百為單位來算,風化蠻嚴重的,沒倒塌的路段,外層都成沙子,好多裂縫明顯不是新震出來的。

不過,經過這次大地震,到處裂得跟蜘蛛網似的,墻體外側脫落了很多。

他看城墻上上下下那麽多人,那場面之壯觀,長見識了!

這次京城大地動,不知道他老丈人庫裏的金子撐不撐得住。

這次天子幸好把天神BUFF糊穩了,不然地動之後,謠言四起再加上城墻失去防禦功能,又趕上過年公侯們進京,怕是天子寶座真會換人了。

京城的百姓得到了朝廷以工代賑的安置,他產的那些帳篷和過冬物資還是很有市場的。

公侯們進京,府邸塌了沒建好,他們和隨行人員總是需要用到這些物資的。

裴三郎在京城逛悠一圈,便又回莊園了。

他還差天子三百把劍沒交工。

煉鐵的爐子是用的煉銅的爐子。

雖然銅和鐵的融化溫度不一樣,但煉銅工藝很成熟,煉銅豎爐的材料是一種耐高溫的土,經過試驗,用來直接煉鐵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第一次鑄鐵劍,沒經驗,他怕出事故,不敢大批量生產,只開了一個冶煉爐先少量地試驗,待工藝成熟了,確定沒問題,再批量生產。

他知道鐵比銅造出來的兵器好,也知道鐵是通過高溫煉成的鋼,但至於怎麽配比、怎麽煉,抱歉,專業不一樣,不知道!

這一切都得靠冶煉匠慢慢琢磨。

他要辦的負責提供資源,以及安排文職人員把在不斷改進的過程中獲得的經驗和工藝,用文字和圖畫記載保留下來。

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只有推動整個社會一起前行,才能更快地有更好的生活過。

就如同,他如果不把織襪子的技術傳出去,不開作坊,現在還得自己織襪子。

他把煉鋼技術琢磨出來獻給天子,如果天子的兵都換上了鐵器,銅器自然就會像春秋戰國時期那樣逐漸退出戰爭舞台,投入到民用的懷抱。他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造銅制生產工具,什麽鋪設管銅家裏用上自來水呀,屋子裏也放銅鑄的大香爐呀。

不過,想法是美好的,發展是需要時間的。

天子給他三個月時間造劍,他在第四個月到來的前幾天,終於把三百把劍趕出來,送進城中獻給天子。

這都臘月初了,公侯們陸續抵京。

今年天公不作美,比往年冷得多,雪鋪得厚厚的,擡眼望去到處是一片雪色。

悲慘的就是,人們經歷過地震,重新蓋好的土墻草棚頂的房子,被那一尺多厚的積雪,壓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