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第3/3頁)

反正先添上,慢慢相看,不行再把名字劃掉踢出去。

他那名單上列了一長串,劃了一長串,已經沒剩下幾個了。

鎮國夫人出宮時,望公也跟去了鎮武侯府,買糖。

裴三郎把頭搖得飛快:不賣。一共才一點點!這個季節,蜂蜜早沒了,就指望著這點點紅糖續命,不賣。

望公說:“天子口諭。”

鎮武侯世子倒是想替弟弟解圍,但這圍也只能弟弟自己解。他說:“快馬加鞭到南地,還能再趕制。”

望公利誘:“給你內供買賣,大內只買你的紅糖。”

裴三郎說:“我以後還要做別的糖,我的糖起名為‘裴記’例如,紅糖就叫‘裴記紅糖’,焦糖就‘裴記焦糖’,旁人不能使用或仿用我的招牌,也不能仿我做出來的其它糖,若是假冒,朝廷把他抓起來問罪,讓他們將獲利以百倍賠償給我。”他頓了下,說:“旁人自己做紅糖或賣紅糖,我不過問,但不能用‘裴記’的招牌,不能叫裴記紅糖。”

一個名字,小意識。望公也知道裴三郎衣服買賣被人仿制瘋了的事,於是點頭,允了。

裴三郎這才跟望公擬契,跟望公定下了這筆買賣。

熬糖,要耗費的人工不必提,鍋、柴都是大項支出,貨從南運到北,沿途更是充滿危險和損耗,這利必須得夠大,才能撐得起路上人貨兩失的意外事故。因此,價格嘛,不便宜。

這對北地的人來說,是貴族豪商才吃得起的東西。可對南邊的人來說,家家戶戶自己都能熬糖,賣出去是個進項,自己也能吃,多一個營養攝取來源,大部分人營養不良的年代,低血糖病到處都有,犯病的時候塞塊糖,很可能就是救條命。如果再普及些,披甲人備一些,行軍打仗途中,特別是有傷員的時候,有時候多這點糖也能救命。

裴三郎既然要賣糖,自然也得把糖的作用、好處安利出去。

至於他是怎麽知道的,“我爹告訴我的,他說他在南邊打仗吃過甘柘。”

望公知道鎮武侯和天子在南邊打過仗,沒多想,接受了這說法,還覺得鎮武侯能沒有任何家世靠自己的本事以披甲人封侯、能護著天子翻山越嶺地來到京城,那必是對山林野外之物了如指掌,知道這些實屬尋常。他還感慨了句:“若無湯公府打壓,想必紅糖能夠早些制出來。”

鎮國夫人:“……”

鎮武侯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