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第2/2頁)

“三公子派了三排戰奴挖掘靠近河溝的土蓄水,說要做成水田養殖,要在水田裏養鴨、養鵝和養魚。他給雞、鴨、鵝都做了圈,指派了莊奴清早趕出去,晚上趕回圈,還在圈舍和放養的地方做了家禽生蛋的窩,讓莊奴每天都去巡視有沒有蛋。”

“他還讓廚娘將鴨和鵝的羽毛與絨毛分別存放,將絨毛用絹袋裝起來,清洗過後又用開水淋燙,之後用棍子來回擠壓榨出水,掛到屋外的杆子上晾曬。”

……

鎮武侯有點搞不懂他那小兒子為什麽不好好練習武藝成為披甲人將來好憑軍功晉升,偏去搞這些下等人做的事,更讓他不解的是,小兒子哪來的這麽多的想法和花樣?他決定看看再說,當即大手一揮,讓長隨去幫裴三郎買匠人。

罰沒為奴的匠人在市面上是沒得賣,但官衙有專門的匠作坊,士族權貴需要匠人時都是去那裏買。裴三郎給了金子和銅幣,長隨管家們掛的都是鎮武侯府的牌子,很順利地買到了匠人。

長隨和管家一來一回在路上就花了四天時間,再加上到鎮武侯府稟報消息和到匠作坊買匠人,又花了一天時間,總共來回五天時間,裴三郎把織毛衣的針都削好了,又缺上毛線了。

他有兔毛、羊毛,還需要有紡車才能紡出線。他後面還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布和紡線,即使是開養殖場和工廠作坊,那就樣樣都試試唄,於是在長隨剛把工匠買回來,就又讓他去買織機、紡車和會使織機、紡車的奴隸。

他這幾天連用吃飯的銅刀削毛衣簽子時都一直在思考怎麽造馬鞍,等匠人到齊後就開始給他們派活計。

有了陶工,就可以蓋窯爐,準備燒陶。

有了冶煉工就可以蓋冶煉爐,目前只需要造小件,不需要大爐子。

裴三郎把用木頭和竹子削成的甲片和釘子、馬鐙、刀具模型交給冶煉工,讓他按照這些式樣鑄銅器。

冶煉匠人把模型扣進泥裏按出形狀,又把架在柴上燒到完全融化的銅水倒在模具裏,就出來了表面光滑不平的銅器,之後便交給裴三郎派給他奴隸打磨光滑。

刀具磨出刃,就可以使用了。

裴三郎的大錘子算是大件,鑄煉難度很大,他沒舍得熔掉它們,於是拿出一錠金子去換回一大框銅錢,讓冶煉工拿銅錢鑄器。

木匠在接到裴三郎的任務後,就開始對著裴三郎的坐騎和他畫的草圖研究怎麽雕馬鞍。

這事關系到裴三郎的生意買賣,他親自向木匠講解,待木匠充分理解他的用意用途後,讓木匠去挑木頭。木匠挑好木頭,冶煉工已經加急趕鑄出了木工刀具,奴隸們輪班把銅刀磨出來交到他這裏。

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社會,從招工到前期準備工作做好,一個月都過去了,秋收都結束了,天氣都開始轉涼了。

好在馬鞍終於開始雕木頭,皮革匠人也終於拿到工具開始按照他的要求縫制馬鞍皮套了。

紡織室的紡織機也開始織出兔毛、羊毛線了。

裴三郎上輩子作為爹不疼娘不愛的人,冬天不想手冷脖子冷,就得自己織手套、圍脖,她還給自己織過毛衣。在工匠們幹得如火如荼的時候,裴三公子把自己的奶媽子、丫環們叫到屋子裏,一人給她們發了四根織毛衣的簽子,開始教他們積露手指的手套。毛線很貴的,先從織麻布的勞保手套學起吧。

裴三郎在教他們織的同時,自己也在織。可憐他七歲的娃,經受了三年的風吹日曬鐵漢子般的打磨,手指、手心、手背都粗糙得不行,織起毛衣都沒那麽靈活了,而且人小,手也小,靈活度又打折扣。

終究是她從小織到大的活計,大學時還靠這個手藝賺零花錢,練了一會兒就上手了,織得飛快。

他想,堂堂一個侯爵嫡公子,為了討生活,要自己親手織手套毛衣,還要教別人織,他也算是前無古人後難有來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