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意外警告(第2/3頁)

什麽人口貿易,都只是他掛的幌子而已。

這個銀礦,才是他的目的。

如今還是日本的古墳時代,文明集中在本州島南部,東南邊的那塊暫時還只有稀少的土著,這一票是幹出來,立刻單車變摩托,別說秀兒肝娘了,嚴江都能從哥哥變成弟弟。

看吧,只要能穿越,誰還不能是個厲害人物了。

-

廣州八月依然炎熱,但這並不耽誤它最近成為東南邊的城市的C位。

在得知數百艘西洋大船過來後,整個東南都被轟動了,東南沿海的大大小小船只都已經過來了,一些在荊州、揚州的商隊也過來了。

就好像西方人期盼東方一樣,東方人也對西方的香料、寶石,還有各種奇珍非常有興趣

雖然中國古代一直重農抑商,可是商業做為文明生活的要素,是禁絕不了的,所以他們一般依托世族庇護,在一種另類的生存模式頑強地生長著,只是因為那重義輕利的聲望需求,各家士族行商時都羞羞答答,好像在幹什麽見不得的事情一樣。

其實漢武帝之前的漢朝,行無為而治,天下大安,漸漸富裕。

富裕的中產群體是孕育商業社會的萌芽,在漢武帝的前期形成過一次,看起來已經大有可為。

但這對那位皇帝來說,富裕的基層就是開疆擴土的子彈,他也確實用這些打出一個盛大疆土。

可這樣一來,商業的土壤被大量抽空,幾乎回到秦末,但不用遺憾這個機會的錯過,因為這種錯過還會在盛唐、北宋、明朝再發生一次,然後被封建社會的強大“糾錯”能力平息。

究其根本,是儒家固有文化與舊勢力,都不願意“商人”成為一種新貴族,占據高層。

後世有人討論,說東方貿易沒有形成,是因為東方古國太發達,看不起西方商品,這其實站不住腳,商業就是通有無,辨余缺,西方的金銀器、珠寶、香料等物,一直是東方的奇珍。

就比如現在,一聽說南洋船來,整個番禺都像開啟了黃金周模式,讓個這偏遠山區的城市,根本接待不過來。

尤其是讓這些東南商人痛恨的是,這些該死的昆侖奴們,居然只要上黨貨,差一點的絲綢都要挑三撿四了。

一位南方士族家的管事花費了大量時間,才得到見他們船長的機會,結果他才剛剛打個招呼,人家張口就問:“有糖嗎,沒糖茶也可以,沒茶鏡子也好,沒鏡子帆布也行……”

那中文裏帶著口英,咬字還很清晰,加上對面那藍眼睛期盼的目光,讓這位管事的笑容立刻就僵在了臉上。

他抽了抽嘴角,勉強道:“這,我家主人,有絲錦萬卷,欲得豆蔻……”

而對方卻像聽不懂的鸚鵡一樣,繼續問道:“有糖嗎,沒糖茶也可以,沒茶鏡子也好,沒鏡子帆布也行……”

管事僵著臉,勉強維持著禮貌:“並無……”

這次對方立刻聽到了“無”這個關鍵字,轉身就走了,留下這管事抖著胡子,大罵這些胡人見利忘義,不知禮儀,不知處世之道雲雲,當然,這些船長和船員們,都是聽不懂的。

他們懂的也就在這幾天突擊了幾個短語,能問貨,聽對方的話時,除了數字,就只能聽懂“有”“無”這些關鍵字。

對於絲綢,已經不是第一重要了,畢竟這東西占地方。

他們如今糾結的事情,是該怎麽才能盡可能多的帶一些貨物回去。

絲綢是要帶的,但陶瓷這種精美、烘托貴族身價的工具也是必不能少的。

還有糖、糖!只要有兩箱糖,哪怕什麽都不帶,空著船帶這兩箱糖回去,這船就算大賺了!

茶,茶也可以的,這種茶磚無論是存放還是使用,都會成為貴族們哄搶的東西,帶一箱就賺瘋了。

鏡子,這裏的鏡子都是可以獻給國王的寶物,無論皇後還是公主,都會願意把所有珠寶拿來,換上一面鏡子。

……

但是!

天啊,他們的船艙不夠啊。

每個船只能裝七百多箱貨物,其中有一半都是食水,還有船員的住處,以及不可能滿載,否則在風暴裏萬一漏水,會來不及搶救,死人亡船都是小事,關鍵是貨啊,貨就沒有了!

以及上黨的貨好貴,他們的香料都不夠買,人家不降價。

船長們甚至還在這裏幹起了二道販子——他們用香料和金幣換北方的貨物,然後又用少量的北方貨物換了大量的絲綢,這樣比他們瞬間用金幣在別人手上買絲綢便宜很多。

而他們購買貨物,還經常去找嚴江尋找貨源,因為這位大賢和這裏的港務官非常熟悉,給他們提供了無數方便。

大家都獲利不菲,但離滿足的程度差了十萬八千裏。

現在的他們,就像一個進入寶山的窮小子,只能搬走一點點,這種感覺,簡直讓人抓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