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治栗內史不爽沒關系, 皇帝說了要開這個部門就是要開,但是作為頂頭上司,治栗內史的態度也是很重要的。

他消極而抵觸, 底下人辦事效率就很低,好幾天了這個部門還不見個影子, 嬴政將人叫過去了解情況,順帶敲打了一頓,回過頭對著兒子扶蘇就搖了頭。

扶蘇試探性道:“換人當?”

把治栗內史一下子換掉顯然是不可能的, 現在這位出身大族, 還是當年和嬴政一起打天下的老臣,雖然心胸不夠寬廣利己主義了些, 做事也保守,不符合嬴政這個當權者現在進取的狀態, 但臨陣換將, 還換掉一個有功的老臣, 在試圖發展和改革的道路上這是個極為不好的訊號和開頭,會讓朝野上下恐慌的, 這是九卿之一, 不是什麽阿貓阿狗, 能夠隨便換掉的。

只能循序漸進。

之所以搖頭,嬴政是突然發覺現有的用人制度已經完全跟不上發展的速度了, 按照朝朝的那份計劃表,未來會影響輻射的人會越來越多, 如果每個臣子都是這樣的辦事態度, 那談何發展?

更何況前兩天朝朝又給了一份土地納稅制度。

這一份有關於土地納稅如果放在農業計劃之前, 無論考慮到國庫儲備還是考慮到軍隊情況,嬴政都不會同意的, 因為朝朝提出來新的納稅制度是,以糧食產量納稅。

按階梯式的,產量越高納稅越多,但同時收獲的糧食也更多,產量越低則納稅越低,如果低到一定數量,就可免當年稅收,但若次年仍是如此,則取消次年的納稅優惠,按畝收稅。

這樣的制度放在現有的畝產量來說,等於讓朝廷虧本,收不到稅,但是若有了朝朝的農業改進計劃,等農具與糧種齊頭並進,等糧食增收上來了,國庫年年豐盈談何是夢?

只怕到時候糧倉都要多建幾個了!

同時這樣的納稅制度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預防災年,給受災而導致糧食減產的老百姓一個緩沖的時機,因為納稅制度上面寫了,若當年糧食收成低於最低產量的話,則當年免稅,這樣意味著災民能得到一年的緩沖期,可以很快恢復過來。

但是這樣有一個弊端,若有人弄虛作假往低了報,或和貪官勾結報低產量薅朝廷羊毛又該如何?

沒關系,朝朝還出了主意,每個地區因為土壤地質不一樣,氣候環境也有差異,適合種植的糧食也有區別,到時候就區別開來,每種糧食其實若不遇上災年,收成畝產量幾乎是差不離的,這是可以預估到的。如果沒有災年,收上來糧食數據還差太多,那顯然是有問題的。

當然,如果對方有本事種到比預估的平均值更高的糧食,朝朝是不管的,因為只要能收到位於平均線的糧稅,那朝廷就大賺特賺了,壓根不需要特意去糾。

水至清則無魚嘛,等人們摸清朝廷只要你交滿了平均線的糧稅,剩下的你要能厲害多種些出來,那就算你的,老百姓種田積極性就會更高了。

雙管齊下,同時到了收成時,由朝廷的收糧大隊到全國各地行監督收稅之責,當地官員和收糧大隊互相監督,還提供了舉報系統,每個衙門外都有舉報信箱,任何人都可以有舉報的權利,同時對待這種貪墨糧食行為,朝廷懲罰是極嚴重的,輕則掉烏紗帽,重則命就沒了,看你敢不敢貪。

這樣的舉措下來,其實要貪點糧稅是不容易的,誠如上頭所說,每種糧食的收成幾乎是差不多的,有個數據擺在那裏,不遇上災年荒年的輕易不會差太多,差太多就明顯等著朝廷來查你,誰敢呢?

現如今大秦的土地是私有制,當年商鞅在秦孝公時期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變法,其中就涉及到了土地制度。

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包括當時的諸國皆是井田制,井田制的田地名義上歸屬國家歸屬天子,實際操作上是由各大貴族為領主去主導農民耕種的一種貴族私有制,打著國家的旗號,收著自己的糧,還奴役著國家的勞動人民,這就是井田制。

當年各大貴族都占有著國家的領地,這些領地上,農民們租著他們的田地,被貴族們強迫耕種“井田”,即:假如一塊地,分成好幾個方塊,這就是井田,然後貴族們叫他們耕種中間的那塊田,剩余的絕大部分都變成了私田,那是國家得到的糧食多呢?還是他們私人的?

私人田不用交稅,只有“井田”才是國家的,那國家能收多少稅?世家貴族多聰明呐,農民幫他們幹活,最後得到微薄的勉強糊口的糧食,國家也拿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而他們靠著薅天子羊毛,奴役百姓,賺得盆滿體缽,這就惹怒了眼裏容不得沙子,一心想要變革的商鞅。

當年據說商鞅因為跟貴族搶土地,搶給耕種的老百姓,促進土地的私有化,和那些貴族爆發過很激烈的矛盾,他之所以惹人恨,成為貴族眼中釘,在土地的變革上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