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女王(第3/4頁)

俞星城連忙回禮。

拉克希米神情有些激動:“或許你覺得我是背信棄義的人,但我會用我的行動證明……我絕不會背叛你我之間的約定。”

她說的是俞星城與她之間的約定,其實也就是大明與莫臥兒帝國的約定。

拉克希米笑了笑:“你說得對,我們必須消滅這些侵略者。否則這種事……不會停歇,我們會永遠任人宰割。……我會對英國全面開戰,直到將每一個拿起武器的英國人驅逐出這片土地。”

聖城德裏被毀滅,但印度的士兵卻終於駐軍在德裏附近,掌控了恒河流域的全部土地。

德裏城早已成為了一個直徑近十八公裏的大坑,隨著地下水的倒灌,掩蓋了焦黑的城市廢墟,眾多居民化作灰塵,死在城中的人無法被收屍,更別提留下什麽,只被掩蓋在了黑色水面下。

水中混合了大量的煙塵,幾乎如墨一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黑色的水才是那些死者的遺骸。而德裏周圍的平原,更是四處布滿了燒焦的痕跡,聽說就連北部雪山地區,都有許多煙塵覆蓋了白雪。

大批印度百姓前往德裏朝拜,印度軍隊封鎖了德裏城周圍,不許百姓與教徒靠近。而就在封鎖距離外,每日聚集了大量在此地跪拜或伏身的百姓,來往人數遠超德裏的居民。

木制金制的神像擺滿在警戒線之外,地上灑滿了鮮花與各色彩粉,赤腳來往的無數百姓沉默的在黑水前流淚或祈禱,他們沾著粉末的彩色腳印布滿了黑水之外,遙遙從天上看去,就像是黑水坑洞外,開滿了各色鮮花。

而印度終於爆發了幾乎南北所有城市的起義行動,特別是曾經在英國控制下的南方各個城市,幾乎每一座城市都有憤怒的百姓揭竿而起,在孟買甚至爆發了殺英警行動——甚至擴散成了屠殺英人的行動。

在英國軍隊拼命鎮壓的同時,印度也開始出現了集體的北逃行動。

特別是占印度人口八成以上的印度教教徒,幾乎是拖家帶口不顧一切的要北上前往莫臥兒帝國。

雖然這也給印度本就脆弱的防線與交通線造成了極大的壓力,但顯然英國陷入了極其的不利之中。拉克希米其實知道這一切可能是跟“橄欖山”有關,但在俞星城的建議下,她絲毫不提及“橄欖山”的存在,連續發出三封詔令痛斥譴責英國議會與剛剛上任不久的喬治四世。

甚至在英文版的詔令中諷刺喬治四世,“癡迷瓷器與寶石的同時,這個醉酒成性、流連女人的國王,成為了世界上殺人最多的國王,成為了英國歷史上滿手鮮血的罪人,是基督教世界裏殺人最多的人!聽說基督教的上帝在舊約中指引他們屠殺婦女與兒童,看來這位喬治四世成為了上帝屠殺的代言人!”

此文在大明西廠的協助下,最先登報在法國與普魯士地區的報紙上,狠狠侮辱了沒有實權的喬治四世。可喬治四世雖然無能,卻是英國的臉面,誰都可以讓英國失敗,卻不能讓英王蒙羞,這是整個大不列顛官員政務的第一要點。

拉克希米直指說喬治四世昏庸且殘忍的指引了這場死亡幾十萬的屠殺,總要有足夠大的人物來給英王背鍋。

有兩位在孟加拉國的法國記者,手持去年在萬國博覽會上才開始發售的最新的達蓋爾相機,前往德裏廢墟,並拍下了一組詳細的證據照片。在拿破侖剛上台的時候,正是團結法國民眾,汙蔑英王的最佳時機,這批珍貴的照片立刻被法國諸大報社選用,以連續六期的頭版刊登在報紙首頁,法語報紙中全是關於喬治四世召喚惡魔或醉醺醺指揮爆炸的諷刺插圖。

再加上英國作為新教本就在教義上與天主教會有沖突,這裏直指英國教會是宗教屠殺,更是讓教皇國與羅馬教廷劃清與英國之間的關系,甚至貶斥英國的獨立教會根本就不是“上帝的代言人之一”。

一時間整個歐洲都因此事炸開了鍋,先是當時的英國議會放出消息,說此事與“橄欖山”有關。即有人因為橄欖山的特殊與神秘而轉移了注意力,也有人認為“橄欖山”壓根就不存在,就算是存在,說不定背後也是英國在操縱而已!

橄欖山的特殊存在,雖然使得很多人都忘記辱罵英國了,可一直懶政的喬治四世還是要臉的,被指著鼻子辱罵,再加上在印度失去大量雇傭兵、英兵與土地工廠,他也絕對忍不下去,聽說白金漢宮都不裝修了,天天議會內外罵戰此起彼伏,喬四的鄉下莊園更是政客來往頻繁。

而關於東印度公司的罪孽更是被頻繁翻舊賬,雖然翻舊賬的這些有話語權的國家,是因為要把這個最大的航海貿易公司拉下水,但舉的例子卻沒有一個是假的。

比如對孟加拉國的財政操控導致1770年孟加拉□□,三年死亡上百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