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進宮(第2/4頁)

目前還沒有一個太子能像模像樣的活幾年,也不知道這位朱嘉淵能活到什麽時候呢。

俞星城也問:“皇後不管麽?”

肖潼:“……皇後去年發病,耳不能聞,病弱難起,連三大祭與二神祭都有時不能參加。”

俞星城心裏大概懂了。宮中必定有許多舊事內情,使得皇帝如此對待自己的兒子。怪不得俞老太君說起小燕王,卻不認為他是外甥就能遠離權力中心——皇帝對小外甥的喜愛,遠勝於對自己孩子的喜愛了。

就在他們每天上值報到,無事可幹只能打雜的時候,伐倭大軍也終於歸來,浩浩蕩蕩的水師停靠在天津口岸,而伐倭總兵帶領親兵與尚夕擎一同,班師回朝。

俞星城與百官一同站在太和門內的廣場上,烏壓壓無數官帽,她只遙遙望見了旌旗飄揚,駿馬與裝著朝貢品的馬車駛入太和門,她距離那隊伍仍然很遠,終於看到了隊首的尚夕擎。小燕王作為迎隊者,從永定門開始一路伴在尚夕擎身側。

他身穿琉球國服飾,將頭發束做小冠,身形單薄瘦弱,脖頸細直,坐在金飾白馬上。

俞星城看到他下馬登上台階,皇帝站在太和殿前,太子似乎就立在他身側,皇帝似乎一擡手,總兵大人與尚夕擎從石階左右登上,跪到皇帝面前再拜。

仙官的法術放大了他們說話的音量,俞星城在此處也能聽出皇帝口吻中的喜氣,司禮監掌印太監誦讀詔令文書,而後是欽天監的敕文。

但顯然國師並不在皇帝身側,也不在朝臣之中,他的敕文緊接著皇帝被誦讀。

文中是說倭妖侵明,是對神權的挑戰與蔑視,而皇帝下令伐倭,更是聖主所期望的,皇帝此舉有神授且更能使得聖主得到更多澤福,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落款是國師。

或者說,如果國師代表溝通聖主,獲知天意,這篇敕文代表天意神權,竟然在皇帝之後才被誦讀,估計世界上目前一個強盛國家都是不可能見到的景象。反而是只能在大明這樣的世俗國家才見到了……

而且文中也談及“皇天嘉之”。“皇”在“天”之前……嗎?

緊接著又是一封皇帝的詔令,談及的是對總兵的賜賞與對尚夕擎的承認。

封尚夕擎為倭國尚慶王,另設大和都司輔佐尚慶王,都司下設立四衛,數座千戶所百戶所。

俞星城站在群官中垂頭聽令,心中卻懂了。

皇帝終於做出了決定,作為大明第一塊不接壤的海外領土,皇帝不打算像以前那樣只接受朝貢,他願意付出大量的兵力人力,也想要掌控住倭國。

天皇制度被廢除,尚夕擎只是被封王,甚至不能擁有兵權。而且都司是大明的軍民合一的邊防機構,設立都司就說明最起碼要有上萬兵力會派遣到倭國。

雖然掌控倭國並不是依靠殖民行為,但倭國未來必定會像英屬印度一樣,有大量大明百姓去倭國居住辦廠。

而對尚夕擎來說,表面看起來他從琉球王國的王,成為了日本全境的倭王,但實際上,他連掌控琉球王國的實權都不具備了。在大明之下,琉球王國想要獨立就更不可能。只是如果尚夕擎想要拯救下自己的國民,琉球王國作為航運必經之地,將會因為這機遇更加繁榮也說不定。

而且尚夕擎還尚且年少……

尚夕擎起身接過詔令後,他將一封折子擡手遞給了皇帝身邊的掌印太監,掌印太監知他不能言語,連忙接過折子,朗聲誦讀。

辭令恭敬,先是拜福與感謝大明皇帝伐妖並拯救倭國百姓,而後他便說自己尚且年幼,且被大明的氣度、文化深深折服,希望大明皇帝能允許他留在大明學習,他甚至想要入國子監學習漢學經義,只希望皇帝能暫且派遣一位官員,去歸化倭國子民,替他行使王權。

這相當於剛被捧上傀儡位置,就直接往地上一坐,說:“不用了,您還是直接點吧。”

但俞星城覺得這樣做也是高招。

相較於在倭國被夾在當地百姓與大明軍士之間,當個被辱罵的傀儡王,不如留在大明,既表明了自己並無讓倭國獨立之心,也可以結交大明的諸皇子與朝臣,得到些至關重要的人脈。

尚夕擎這請求是否與朝廷有商議,俞星城離這麽遠沒法從他們臉上看出端倪,但俞星城猜是沒有的。

皇帝微微一愣,卻又笑了,他半點皇帝說話該有的腔調也沒有,如家常般道:“既然尚慶王有這樣的向學之心,朕覺得是好事,我膝下諸子有不少與你年紀相仿,一同作伴學習也不是壞事。待你年級再大些,再回倭國也不錯。”

皇帝在這樣隆重的場合,說話用詞平實隨意,旁邊的諸多官員一點都不吃驚。

顯然崇奉帝跟洪武、永樂兩位土味皇帝差不了多少,至少沒說什麽“擡出上元門外,著狗吃了,欽此”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