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第十七章 國士無雙(第3/5頁)

那男子聽了我的話,一雙光芒四射的眼睛,幾乎在同一時間表達了他的震驚、沉思和欣賞:“沒想到在這秦國的荒郊野林還能遇見你這樣的少年,難怪夫子言,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先生過譽了。”我頷首自謙,又指了絹布上的一小筆記錄向那男子詢問道,“先生在巴蜀之地贖買了六個被賣為奴的魯人。我聽聞魯國有法令,凡是在他國贖買為奴的魯人回國的,贖買者可以取金於府,可是真的?”

“魯公仁善,確有此法。”

“那加上先生贖買奴隸的錢,得金該是五百鎰十二八銖。”

“贖買魯人歸國,原是鄙人道義所在,如何還能去向國君要這四六銖?”那男子朗聲一笑,對著我語重心長道,“小哥天資聰穎,但對錢財切莫執著。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但要取其道得之,先義而後利,凡事須以義為上。”

“謝先生教誨。某竊以為天下間比金錢貴重之物比比皆是,如親友,如良師,若人只為錢而活,那便與山林裏日日逐食的獸類無異。但先生今日舍棄這四六銖,卻要虧了魯人將來的道義了。”

“小哥此話怎講?”商人挑眉疑惑道。

“先生不在乎這些錢,是因為先生富足,但魯國商人有幾人能似先生這般富足?”

“無人。”

“這便是了。”我笑而不語。眼前之人是富甲一方的商人,且品德修養要遠遠高於尋常商人。一個人如果遇到家貧難濟的匪盜都會贈予錢財,自然會認為贖買淪為奴隸的魯人回國是自己應盡的道義,萬萬沒有去官府要回贖金的道理。但是他忘了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如果他贖買奴隸之後不取分文是道義,那麽其他人贖買奴隸後去官府領錢就成了“不道義”,可天下像他這樣有錢的人又有幾個?

換作普通人,如果在別國拿自己三個月的用錢贖買了一個奴隸,回到魯國後,不去領錢,自己的日子過不下去;去領錢,又怕被人說是不講道義。久而久之,贖買奴隸的人就會越變越少,魯人為了面子上的道義就會忘掉真正的道義。

那男子還沒發話,坐在他身後的另一個人卻忍不住躥上前來,瞪著眼睛沖我大喝了一聲:“小兒莫要胡言亂語!端木先生是這世間最講道義的人,他怎麽會虧了魯人的道義?”

端木先生?

我猛地轉頭望向身邊的男子,心中驀地一驚。他是商人,善辭令,行仁義,富甲一方,莫非他就是端木賜?魯國孔丘的弟子,那個憑著一張嘴,就能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覇越的國士端木賜?

眼前這個頭戴金冠、衣飾浮華的人就是我一直滿心敬仰的端木賜!

在認定眼前之人就是名揚天下的端木賜時,我立馬不受控制地露出自認為最熱情的笑容,身子一傾緊緊地攥住了他的手:“先生可是孔大夫門下弟子,單名一個賜字?”

端木賜明顯被我的轉變嚇到了,他不經意地把手抽了出來,身子往後挪了半個位置,徐徐道:“正是在下。小哥之前說我會虧了魯人的道義……”

我連忙搖頭加擺手:“不打緊,不打緊!啊——真沒想到會在這裏遇見先生……”我一激動也不知道自己該說些什麽,幹脆就閉上嘴巴盯著他打量起來。

端木賜,表字子貢,魯國大夫孔丘座下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在見到端木賜之前,我在腦子裏對他的樣貌有過很多想象。今天親眼見到他,發現他比我之前想的要高一些,胡子也長了一些,眼睛和我想的一模一樣,略顯狹長,但深邃睿智。

孔大夫座下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人精通六藝,最為天下人稱道。蔡夫子當年也曾拎了一塊肉幹做學費拜在孔丘門下,日日聽他講學談禮。蔡夫子在世時,每每同我談到禮儀德行,都對這位魯國大夫極盡贊美之詞,聽到後來,反而讓我對這孔丘生出一絲不真實感。

人無完人,一個完美無缺的人往往會讓人心生距離,進而覺得虛空。當年端木賜遊說五國所展現出的非凡才智,就讓我覺得他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神。可今日我見他一身珠光寶氣、錦衣華飾倒覺得他格外可親,不管俗不俗,起碼他是個真實存在、觸手可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