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第2/2頁)

雍正五年就是在一片祥和當中到來的,開年的第一道聖旨,就是封廢太子為理親王,工部又多了項差事,建理親王府。

第二道聖旨是封九貝勒為敏郡王。

這兩個封號意頭都極好,理,是衡量事物的標準;敏,有聰慧之意。

也就是說惠太妃可以去直郡王府養老,淳郡王雖然還不是親王,但也可以把成太嬪接回府上了,還有十二貝子也可以把定太嬪接回去了,就連十五貝子也把自家額娘接回去了。

要胤禎來看,四哥不光是想把西六宮空出來,更重要的是,不可能所有的兄弟都被封為親王,這事兒打從一開始就不現實。

而且雖說都是兄弟吧,但兄弟多了,情分也就那樣,並不是每個人都親近,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才能。

四哥其實就有幾分看不上七哥,並非是因為腳疾,而是七哥這個人的性子,頗有幾分偏執,早在追繳戶部欠銀的時候,四哥對七哥就已經很看不上了。

七哥能夠被封為淳郡王,多多少少有些運氣的成分在,也有皇阿瑪的慈父之心在裏頭。

還有十二哥,他跟十三哥都已經是親王、郡王了,連十五今年年中都被封為貝勒了,十二哥還是貝子,這也不是沒理由的,十二哥向來不愛找什麽存在感,就算是重大場合,似乎也能把這個人忽略掉。

但他跟五哥的質樸和善還不一樣,五哥那真是老實人,平時不爭不搶,暗地裏也是如此。

但十二哥就有幾分取巧了,皇阿瑪還在的時候,老實的不得了。

皇阿瑪不在了,四哥才剛剛上台,十二哥便有幾分耐不住性子了,這幾年數次接觸弘時,雖然做的隱晦,但瞞不過四哥的粘杆處。

要說這人也是糊塗,早先皇阿瑪還在的時候,那教訓不夠慘烈嘛,十二哥就不能安安穩穩的辦差,非要做下一個索額圖嗎,就算是當索額圖,那也應當是選弘暉,選弘時是什麽緣故。

不是胤禎偏心眼,弘暉確實是他接觸最多的侄子,感情頗深,與弘時的來往就比較少了。

但兩個孩!孩子都已經上朝辦差了,不提身份,不看性格,光看辦差的能力,十個弘時也抵不過一個弘暉。

十二哥簡直就是腦子裏進水了,從以前他就不太能理解,敏太妃當初不過額娘宮裏的一個庶妃,十三哥就敢於一爭,十二哥的出身比十三哥差什麽,何至於要努力當一個隱形人。

到了如今就更可恨了,不光是當隱形人,還想在背地裏攪風攪雨,多大點能耐,就想著搞事情了。

四爺看不上的這兩個人,胤禎也照樣看不上,尤其是十二,就算這家夥幡然悔悟,怕是也不會有做到親王的那一天,宮裏總不能養定太嬪一輩子,還是早些接出去為好。

所以這事兒還得親自去找一趟二哥,他統領工部,派官員去不合適,還得是他親自去。

當年的恩怨,早就已經過去了,犯了事兒的德柱死相淒慘,二哥這些年並不好過,李卓也早就已經放下了,又或者說,早就沒精力糾結過往了。

平日裏的衣食起居,他已經習慣自己動手了,用不著李卓,衙門裏的差事,李卓可以充做他的助手,休沐日的時候,李卓要麽是跟著他,要麽就是去城外的育嬰院,而且攢了大半輩子的家底,基本上都投進去做慈善了。

雖然跟那些貴夫人、官家小姐比起來,李卓捐的這些欠銀,都不足以登上排行榜,但卻基本上算是傾其所有了。

不過,胤禎去莊子上找二哥的時候,還是沒有帶李卓,左右這兩個人並沒有見面的必要。

胤禎雖然曾經跟理親王公開撕破臉皮,但兩個人並不相熟,撕破臉皮之前,互相也沒太接觸過,理親王的那些兒子們,他就更沒接觸過了,要說二哥的家眷裏,與他相熟的,那就是寧楚格這個侄女了。

也虧得是個侄女兒,寧楚格這幾年才可以不必跟著被圈禁,而是跟著五姐做慈善,早在二哥被封為理親王之前,寧楚格就已經被四哥封為郡主了。

這可是靠自己掙回來的郡主爵位,整個大清都是頭一份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