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第2/2頁)

更何況普通的百姓之家,開支是很少的,筆墨紙硯從來都是高消費。

皇阿瑪當年之所以讓百官從戶部借銀,可能也是有這個原因在。

俸祿太少,兩袖清風的清官,就算官至一品,俸祿可能都不如一個教書先生每年拿到的銀子多。

如此也太不公平了,這也是清官少的緣故吧,皇阿瑪手底下的那些臣子們,很少有真正兩袖清風的,就像內務府一樣,皇阿瑪心裏也必然也是清楚那些灰色收入的,很多時候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看似仁慈,可是又何必如此呢,直接給人家漲俸祿不就完了,他就不信了,這些從小讀聖賢書長大的官員們,有幾個會從一開始就想著貪汙受賄的。

這事兒從根子上就不對,胤禎不明白皇阿瑪是想收攏人心,還是想抓住把柄控制群臣,所以才會不從根子上解決問題,而是去縱容犯罪。

他替像杭州巡撫那樣的大人覺得不值,越是有原則的人越是要吃大虧,這算哪門子道理。

胤禎也清楚,皇阿瑪他是說服不了的,頂多也就是敲敲邊鼓,讓某些人別那麽囂張。

這事兒他就不指望皇阿瑪在位的時候能解決了,還得是指望四哥,看似慈悲的人並非真正有情,瞧著鐵面的人也並非是無情。

胤禎的敲打,跟康熙的敲打,那還真不是一個概念的。

重新制定物價,而且直接翻了內務府整整二十年的舊賬,也包括廢太子的奶公做內務府總管時候的賬。

雖然這人已經被皇阿瑪處死了,但是賬還在呢,更重要的是貪汙苛扣、謊報賬目的從來也不只是內務府總管一個人。

大總管要罰,小嘍啰們自然也不能放過,其實查到底,內務府尋常的小太監和宮女們是壓根就撈不到什麽油水的。

而且性命比誰都輕賤,命說沒就沒了,連個追究的都沒有,更別說是多拿些銀子了。

這回比當年追繳戶部欠銀時的場面要小一些,不過挖出來的銀子可一點兒都不少,從四月到六月,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內務府就多了四百九十八萬兩白銀,夠四哥南巡十次的了。

胤禎也再一次成為京城的話題人物,這回他連母族都給得罪了,還好額娘沒有跟他求情,反而還替他安撫了族裏的人,不然他這名聲還能再壞上一層。

不過跟上次不同,他沒有再被發配到盛京去,也沒有被人人嫌惡,畢竟是太子的親弟弟,在眾人心裏的牌面是比往日大了點。

還得感謝皇阿瑪,不光是中間沒有叫停,之後也沒為那些人找他的麻煩,不過給八哥的商品到底是被耽擱了功夫,原計劃是五月份就送到港口去了,而事實上卻遲了整整一個月。

為此八哥還跟他討價還價,把欠賬的利息也降低了四分之一。

本來是沒利息這事兒的,廉郡王在信上沒提,康熙也沒想過,甚至連四爺都沒能想起這茬來。

可親自操辦這事兒的是胤禎,做生意嘛,那就得拿出正經做生意的樣子來,愛面子要不得,光看情分也不行,該怎麽算就得怎麽算,既然是賒賬,相當於預支內務府的錢去做銀子,那當然要算利息了。

當然了,來接貨的不是廉郡王,去港口送貨的也不是勤郡王,不管是定利息,還是來回扯皮,都是在信上。

以至於商品是六月份送出去的,四月份就開始討論利息,可最終定下來卻是在十月份,誰讓這來回的路上太遠,送封信都不容易。

甭管容易不容易,生意也做成了,而且有九哥和自家福晉在,這樁生意是一點都沒吃虧,當然八哥也不可能吃虧就是了。

仔細想想,八哥還挺適合做生意的,比九哥都要適合,九哥做生意,靠的主要是眼光和權勢,作為皇阿哥,自然能把生意做大,但如果是普通人,怕是要栽幾個跟頭了。

但八哥就不一樣了,為人和善,跟誰都能交上朋友,而且腦子靈活,只有坑別人的份兒,沒有別人坑他的份。

當年大哥還是直郡王呢,就被坑走了大半的追隨者,也就老爺子,作為掌握生殺大權的人,具有不可壓倒的優勢,才能把八哥坑出局。

胤禎本以為八哥出海,可能會靠著武力打下一塊領土來,走的是開疆闊土的路子,但八哥自己卻選擇了一條更溫柔的路子,也更適合八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