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第2/2頁)

“最難的就是耕地了,這幾塊麥子地肯定不用動,余下的那兩三畝,等開了春,你阿瑪肯定讓咱們耕地,而且還不能用牛,全靠人力。”胤禎跟大侄子科普。

四哥雖然有三個兒子,可能到地裏來幹活的也就大侄子弘暉一個,老二弘昀身子骨病弱,湯藥不斷,老三弘時只有五歲。

胤禎跟弘暉那是打小的交情,叔侄二人向來都是當兄弟相處的,如今被安排來種田,那也算是難兄難弟。

剛剛上位的太子爺就沒那麽清閑了,老爺子把他叫到乾清宮去,商量如何安置廢太子,這還真是輕不得重不得,怎麽說都不對的事兒。

“皇阿瑪不如聽聽二哥自己的意見,還是二哥自己願意比較重要。”

四爺能怎麽說,把人放宮裏不行,放宮外也不好安置。

“朕立你為太子,也是看重了你的秉性和能力,不必太過擔憂,若是老八在海外順利,朕會把老大和老二都送出去,要說起來這主意還是十四提的呢,也就他了,總能想到這些稀奇古怪的主意。”

“十四這次也算是立了一功,日後就不必回盛京了,抽個時間,讓他過去把妻兒接過來,你做太子,手裏邊必須得有把鋒利的刀,別讓群臣小看了去。”

四爺心臟都快被老爺子給嚇出來了,“皇阿瑪龍體安康,日後總是能多看顧兒臣的,十四性子雖然急了些,但平易正直,心腸最軟不過了,他不適合做刀,兒臣手裏也不需要握著一把刀。”

康熙也拍了拍兒子的手,老人的手跟年輕人的手很是不一樣,對比鮮明,他老了。

還不想放下手裏的權利,但十四說的也對,越是英明的帝王,越是容易在年老的時候犯錯,他已經廢了一個太子了,老四是剩下的兒子當中最適合做皇帝的,而且也沒摻和到那些黨派之爭裏去,幹幹凈凈,將來要收拾人也方便。

老四在朝堂上,必須要做一個能立得起來的太子,但只要他活著,老四就絕對摸不到兵權,不會像當年的老二一樣。

原本他還打算讓十三和十四將來去軍中歷練的,現在也不可能了,尤其是十四,之前在豐台大營呆過,提拔上來的小兵小將,也得慢慢調出豐台大營去,這一點是不能馬虎放松的。

康熙還是康熙,盡管對這些兒子們有那麽一些心軟,但對他而言,最重要的還是前朝的平穩。

也是為了這一份平穩,老爺子雖然沒有再扶持一個皇子跟太子唱對台戲,但是卻大封皇子。

三貝勒被封為誠郡王,五貝勒被封為恒郡王,七貝勒被封為淳郡王,九貝子被封為貝勒,十貝勒被封為敦郡王,十二爺被封為貝子,十三爺分為貝子,十四爺封為勤郡王。

大阿哥和二阿哥並沒有任何的封賞,前者被圈禁在直郡王府,後者搬去了城郊的莊子上,重兵把守,也跟圈禁差不多。

皇上下旨大封的時候,正好是正月十五,廉郡王還沒出發呢,原本是眾兄弟當中唯一的郡王,如今這點特殊性也沒有了。

人離京的時候,能在宮外自由活動的兄弟都去送了,四爺也去了,他與老八可沒什麽交情,兩個人性子相反,做事的手段也相反,並沒有什麽惺惺相惜之感,也沒有什麽‘既生亮,何生瑜’的感慨,事實上雙方都挺反感對方的。

但老爺子一出手,原本太子之位的大熱人選直接給送出海去了,原本幾乎稱得上是默默無聞的人摘了桃子,就是戲折子也沒有這麽一波三折的。

送人的人來得坦然,被送的人確實有幾分尷尬,廉郡王當時已經被群臣舉薦了,可到了兄弟們這兒,一個肯舉薦他的都沒有,說不埋怨不可能。

以前他不是沒有過親近的兄弟,老九當年還要支持他的,只是沒多久就帶著老十躲了,抄起了佛經,當起了富貴閑人,老大跟他早就是仇敵了。

皇家的兄弟之情從來都經不起磋磨,他和大哥的昨日,或許就是老四跟十四的明日,皇阿瑪對十四頻頻破例,將來的事兒誰又能說得準。

如此一想,廉郡王心情倒是好了不少,將來隔海看戲,也是熱鬧,反正鬧騰的是留在京城的人,他倒要看看皇阿瑪還能不能容得下一個新太子。